我觉得很多人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张雪峰的价值,张雪峰的关键并不在于教你如何挑专业卷学历,而是" 非常明确,且具备极高可行性的人生规划 "。

张雪峰提供的不是选专业,而是信息差优势

选学校选学历只是开胃菜,关键是在自己家庭条件的基础上,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后续走什么路线这一整套组合拳。这一块的知识,在目前中国的公共领域,基本是完全缺位的。比如下午有个博主认为,自己大学肄业跑出来穷游,去美国刷盘子去非洲支教,最后也创业成功了,自己公司里也不乏计算机博士新闻系硕士,所以张雪峰这套收益可能没想象中那么高。

这看起来是对的,但关键问题在于," 大学肄业去穷游去美国刷盘子去非洲支教 " 本身就是一个一般人想不到的路径。一般人高中毕业没上大学就直接进工厂流水线了,会想到去穷游去美国吗?我敢打包票,去美国去非洲,绝对不会出现在一般人的选项列表里。要么进工厂,要么去种田,最多最多会想到做点小买卖,你认为毫不起眼的路径,其实恰恰就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非常关键的选择。我对此有非常非常直观的感知,因为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报道,就是杨国福麻辣烫和张亮麻辣烫是否亲戚那篇。其实双方不算亲戚,而是东北早期做麻辣烫的人,都是一个村里出来的,多少有点关系。而这个诞生了无数麻辣烫品牌的村子,就是哈尔滨宾县。

那么问题来了,哈尔滨宾县就一个小村镇,为什么会诞生这么多麻辣烫小能手,几乎垄断了国内麻辣烫赛道?因为他们天生擅长麻辣烫?还是当地传统习俗?抑或有什么扶持?

当时我预想过很多可能性,但最后我发现答案异常简单:之一家起来了,后面就会跟着起来。

比如张亮麻辣烫,其实杨国福并没有直接提携这个后辈。既没提供什么起步资金,也没提供技术指导,但我认为,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间接帮助,

那就是 " 杨国福在做麻辣烫 " 这件事本身。

是的,你没听错,我认为知道这件事存在,就是一种帮助了。

张亮后来在财经报道的原文是—— " 是因为他先做的麻辣烫,然后咱们才选择这个项目。感觉这个项目挺好,它入门门槛比较低,能投资得起 "。

大家总是习惯于把资金扶持、技术指导这种叫帮助,但在市场经济里," 这条路能走通 " 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有效信息指引。" 我周边哪个亲戚走通这条路 " 更是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有效信息。而如果换成 " 我周边哪个亲戚干了什么行业,三年开上宝马呢?" 那这已经不是有效信息了,这是最坚决的创业决心书外加现成的商业计划书,比什么商学院课程、企业家鸡汤都有效。

周边亲戚能开起一家麻辣烫,这意味着周围市场是认可麻辣烫这个餐饮种类的。我又大致知道亲戚的家庭条件、投资门槛、商业模式,这个生意大致能不能干,很多信息已经呼之欲出了。

人们对 " 远方的成功 " 往往是迟钝的,但对 " 附近的成功 " 却非常敏感。

为什么温州老板多?因为周围一大堆亲朋好友当老板,新的年轻人知道有这么一个路径。为什么潮汕下南洋去非洲多?因为一大堆村里前辈在非洲开店。我看过一个旅游自媒体,有天他在海外遇到了一个潮汕的年轻生意人,有意思的是,这个小伙并不是一开始就瞄准哪个国家的,而是看中国护照容易去哪,然后把摩洛哥、亚美尼亚、土耳其、阿尔巴尼亚都走了一圈,最后在伊朗落脚。也就是说,在他心里," 去海外开店 " 是一个非常非常明确的路径,剩下无法就是筛选具体在哪开。

试想一下,换成一个内陆省份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你认为 " 去非洲开店 " 会不会出现在他的人生选项里?能不能游刃有余地先走几个国家看看,最后选合适的?宁波很多人做外贸,也有很多去海外的,很多人啥都没有一台电脑就开干了。为什么这么勇?因为前人把路子走出来了,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路径。

你认为自己去穷游去美国刷盘子去非洲支教这个路径很平常,错,大错特错,真靠你自己,大概率是不可能做出这个选项的,可能因为你家在上海,可能因为你亲朋好友在海外做生意,可能因为你恰好遇上了一个留洋归来的老师,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你,尽管你自己都没意识到,但你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路径存在。也就是说其实你的家庭本身已经给你提供了类似张雪峰的指引,你没意识到而已。

而对于很多学生家庭来说,改变命运的关键,可能就是这么一个方向的指引,他们甚至无法想象到这个可能性。张雪峰提供的关键,恰恰就是打破这个信息茧房。比如一年水硕洗学历这个路径,在张雪峰科普前,谁大规模说过这个捷径?考不上好大学没关系,家里出钱直接去海外学校读个一年水硕,大部分国人对海外学校报考难度没具体认知,也不知道水硕这套玩法,很多单位企业只看学校和学历,学制这些都不管,所以你的学历直接就洗成了海外名校硕士。

别人还在那一战二战地考研呢,你这边说不定已经拿上证书了。

大家往往都能意识到资源差异带来的影响,却往往忽视了信息差的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诗翰(ID:lixingdeqinggan1),作者:卢诗翰的赞赏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