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观网在讨论关于取消香港一直以来的一些殖民称呼:" 女皇陛下 "、总督 ...
其实,这两个名词以前在香港来讲,在政治里,算是 " 殖民权重 " 更高的称呼了,没有之一。
但是,不知道大家知否,在香港的诸多关乎到民生领域的名词,尤其是地名," 殖民化 " 的色彩任然很普遍,这一点大家来香港旅游的时候,会发现这些 " 特殊化 " 的地名有这么几种情况:
(1)以英国王室名字直接命名的街道,尤其是女皇和公爵、公主等等,这比较好辨认,比如著名的维多利亚港、皇后大道等等。
(2)有些名字读起来非常的 " 拗口 ",即便是之一次来香港的广东人,看来也会挠头,不明所以,因为这些名词不是粤语的音译,更加不是香港的土著地名,而是外国名字的英译,比如 鸭巴甸街、伊利近街等等 ...
----------------------------
OK,香港外国地名的几个常见方式,归纳如下:
(1)英文音译的地名,主要集中在繁华区域,据统计资料显示,比例大概超过地名总数的 10%。
京士柏 King'sPark
已连拿利 Glenealy
百丽殿 Paladium
轩尼诗道 Hennessy Road
维多利亚港 Victoria Harbour
窝打老道 Waterloo Road
奥卑利街 Old Bailey Street
卑路乍街 Belcher's Street
等 ... ...
(2)意译英文的地名,不是很多,据统计资料显示,约占 3% 左右。
界限街 Boundary Street
救世军街 Salvation Army Street
圣十字径 Holy Cross Path
等 ... ...
(3)纯英文名的地名,占比不小,据统计资料显示,超过 20%。
Boundary Street 界限街
New Territories 新界
Garden Road 花园道
Staunton Street 士丹顿街
等 ... ...
所以,看到这些外国地名的占比,对于香港地名的 " 去殖 " 问题,尤其是最近的几年,再次被提出来讨论,讨论来讨论去,主要有三种观点:
(1)一定要改,尤其是权重很高的地名,比如维多利亚港、皇后大道等。
(2)不改,自信源于内心的强大,改名有碍香港的旅游业,且 " 成本 " 很大。
(3)折中,有的要改,有的不必改,有的可改可不改。
----------------------------
于此同时,香港的地名的 " 去殖 " 化,其实是有所动作的,据有关资料的显示报道,驻港部队对以前的殖民化色彩浓厚的名字, 就进行了修改,比如:
1、威尔斯亲王军营改为中环军营。
2、威尔斯亲王大厦改为中国人民 *** 驻香港部队大厦。
3、皇后军营改为正义道军营。
4、奥士本军营改为九龙东军营。
5、石岗军营的婆罗洲军营改为石岗军营北营。
6、般咸阁军营改为西区军营。
7、稼轩庐军营改为新田军营。
8、大澳海军观察站改为大澳军营。
----------------------------
以下这是《新安县图》即现在的深圳市,有很多地名到现在还在用,香港也有很多地名在这里可以追根溯源。
【后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三尺之冰也非一日之功。
这一次祛除 " 女皇陛下 " 和 " 总督 " 的称呼,就是祛除了权重更大的两个 " 殖民词汇 ",而香港很多繁华地区的 " 殖民化地名 ",历史时间久远、犹如 " 如油入面 ",短时间也确实难以祛除,但是," 去殖 " 的工作还是要继续,有些东西,水到自然就会渠成,但也不能放松,压力还是要去施压才行。
OK,大家说说看,以上总结的三种 " 去殖 " 观点,大家是赞成哪一种方案呢?
.
PS:关于香港地名趣闻,举个大家大家熟知的名字,兰桂坊。
其实,兰桂坊一词,源自于佛山烟桥古村的某大户人家的书楼,这户人家后来去香港,就把 " 兰桂坊 " 这个名词带了过去,因此被沿用至今,这也是香港地名的另外一种命名方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