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付费去自律,这事儿靠谱吗?五成受访青年感觉做事效率提高,四成受访青年为返押金机械式打卡

从付费自习室到聘请远程督促师,为了克服懒惰,拒绝拖延,“付费自律”近两年在年轻人中颇为盛行。你参加过这类付费自律的活动吗?效果如何?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23.5%的受访青年从未打算参与自律打卡相关的付费活动。通过付费去自律,四成受访青年感到效果不理想。

付费自律的多是对自己有要求但又不够自律的人

武汉大学研究生杨苗感慨,现在市面上各种形式、内容的付费自律活动非常多,她知道的就有个人提供的早起叫醒服务、机构的备考学习进程督促服务,还有一些付费的效率软件。“我最近也参加了一个与健身相关的付费自律项目,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打卡汇报每天吃了什么食物。如果最终的瘦身效果好,那这钱就花的挺值。”

华东师范大学研二的余清伟之前和同学建了一个英语单词背诵打卡的群,规定每人每天要背20个单词,没完成的要在群里发5元红包。他还加入了一个控制手机使用时间的群,“规定每天屏幕使用时间不能超过五个小时,谁超时就得发红包,而且超时越多红包金额就越大。”余清伟一开始挺有热情,“不过也就管十天半个月,过了那个阶段就不太想打卡了”。

00后管稔在准备公务员考试,为保证学习进度,她买了两门直播网课来督促自己,但热情也没有维持多久,“刚付完费的那段时间特别认真,节节课必打卡。到了后面,事情多了,就慢慢开始敷衍应付,有时干脆不上了。”

张成是一名付费打卡活动的组织人员。他介绍,参加活动的人其实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但本身不够自律,希望能通过付费让别人监督的方式挖掘自身潜力,改变现状,让自己变得更好。“学生占大多数,职场人士占少数。”

调查中,两成多受访青年(23.5%)从未打算参加与自律打卡相关的付费活动,42.6%的受访青年已参与过,还有33.9%的受访青年在考虑加入。进一步分析表明,受访00后参与过的比例更高,为52.5%,相对而言,受访85后对这类活动参与热情更低,不打算参与的比例更高(32.4%)。此外,有过半受访在校大学生(51.9%)都参与过,明显高于上班族(40.7%)。

付费后受访者或其身边人打卡状态是怎样的?调查显示,5.8%的受访青年表示能超额完成阶段任务,27.4%的受访青年在按部就班地进行,33.5%的受访青年断断续续地进行,24.4%的受访青年偶尔想起来才打卡,8.9%的受访青年没打卡过。

付费自律,五成受访青年感觉做事效率提高,四成受访青年为返押金机械式打卡

刘秀其是一名付费自律项目的运营人员,他介绍,相比单纯的督促打卡,这类活动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与客户沟通,发现其无法自律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帮助其解决问题。“我们遇到一个女孩,今年三战考公,来报名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老想玩手机,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进度。我们与她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帮她分析为什么总想玩手机的深层动机,让她据此慢慢调整,现在她的状态好多了。”

参加付费打卡活动后产生了哪些变化?调查显示,过半受访青年(50.4%)感到做事效率提高,积极性增强,46.3%的受访青年表示心情愉快,感到生活有条不紊进行,36.7%的受访青年表示提高了执行力,实现“当日事当日毕”。

杨苗跟记者介绍,她读本科时有一个英语阅读学习打卡活动风靡一时,即先付180元,如果每天都能在朋友圈打卡阅读,最后会返还这180元,她也加入了。“之一个月我非常积极,每天都认真阅读然后分享到朋友圈,但到后面就疲惫了,文章打开也不会认真读,直接拉到文末分享,想着先完成任务后面再补看,但其实很难做到补看,纯粹是为了返还现金强制分享。再后来,我连敷衍都懒得了,最后现金也没能退回来。”

余清伟感觉,这种惩罚机制的付费自律会令人产生“花出的钱不能浪费”的心态,最终关注的都是“我不能失去什么”而不是“我能得到什么”。“就比如我参加的手机戒断活动,要求每日使用时长超过5小时就发红包,后来超时了我就通过卸载相应软件来掩盖使用时长,结果完全没起到自主控制手机使用时间的目的,反而在规避发红包这件事上浪费了许多精力。”他吐槽,付费机制和想要达成的目标之间其实并没关联,“毫无相关的二者建立起来的联系怎能长久?”

数据显示,39.3%的受访青年直言为返押金机械式打卡,任务完成质量低,32.2%的受访青年吐槽产生了心理负担,对金钱的损失敏感,24.0%的受访青年懊恼自己仍难以坚持,有点自暴自弃,12.0%的受访青年感慨为完成打卡失去一些灵活安排与乐趣。

付费打卡的效果短期内是会有的,但是能不能变成习惯完全靠自己

管稔现在每天仍在按照要求去打卡学习,但是效果和最初相比已相差很远了,“有时候只是为了打卡而打卡”。最近她常常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自律能力不太行,“特别是花了钱报的课程就是为了督促自己,结果自律的效果还是没达到,就总是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质疑自己。”

“付费打卡活动挺火的,我当时也觉得只要花钱了肯定会有所改变,结果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余清伟介绍,英语单词打卡群里,早期大家还会遵守约定,没完成当日单词背诵任务就发红包,到了后期,能完成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大家都‘默契’地不再发红包了,每天背20个单词这个事儿好像突然就消失了,谁也没有再提过。”

靠付费自律,已经工作5年的90后齐甜甜得到的则完全是另一种结果。她告诉记者,自己很多年前的年度计划里就有“提高阅读量”这一项,可是年年规划却年年落空。直到去年她加入了一个读书群,群里有专员督促提醒大家的阅读进度,她终于在去年之一次完成了15本书的阅读目标。

通过付费去自律,效果跟预期比如何?数据表明,60.7%的受访青年认为效果较好,39.3%的受访青年感到效果不理想。

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李晓文指出,付费打卡的效果短期内是会有的,但是能不能变成自己的习惯完全靠自己。她指出,这种通过打卡强制自律的 *** 确实是一条很好的心理健康干预路径,效果甚至比上心理健康课要好得多,“不管是行为习惯还是价值感受,都可以在活动中养成或提高。”她期待共青团组织在这方面多发挥作用,多举办类似活动,让年轻人参与其中,获得锻炼与成长。”

受访青年中,00后占18.1%,95后占33.0%,90后占34.4%,85后占14.5%。其中,在校大学生占20.6%,上班族占77.7%,其他的占1.7%。

(孙丽萍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