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提高自身行动力 87.6%受访青年认为根本在于激发内驱力

近两年,各种形式、内容的付费自律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年轻人加入其中,希望能通过外力的约束改变自己,实现自律。可自律终归是“自”律,通过外力暂时实现的对自己行为的控制,真的是自律吗?该如何正确理解和看待这类活动?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通过“付费打卡”强制“自律”,74.5%的受访青年认为只要坚持打卡就能实现自律,另有25.5%的受访青年觉得,借助外力只是实现形式自律。87.6%的受访青年认为真正提高自身行动力,根本在于激发内驱力。

00后管稔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报了两门网课督促自己自律学习,但打卡效果很不理想。管稔说,平时总会出现一些临时的、特殊的情况影响打卡,一旦出现了一两次缺勤,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想着反正已经缺勤了一次,再多一次也无妨。就这样不断给自己找理由,慢慢地就无法坚持下来了。” 管稔感觉,付费打卡毕竟只是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活动一结束没有了监督,很容易被“打回原形”。

华东师范大学研二的余清伟之前和同学组建了一个英语单词背诵打卡群,完不成每日任务的要在群里发红包。开始大家执行的都很好,但到最后,大家完不成任务也不发红包了。他感慨,花钱买来的自律是短暂的,“能坚持去做一件事必然得有内在动力。靠花钱养成自律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向的、顺其自然的行为习惯养成方式。”他以学画画为例,“很多人都想通过画画修身养性,参加绘画打卡,但大部分都半途而废。我有一个朋友,从没参加过打卡活动,但每天都练习,因为她是真的喜欢画画。”

通过“付费打卡”强制“自律”,74.5%的受访青年认为只要坚持打卡就能实现自律,另有25.5%的受访青年觉得借助外力只是实现形式自律,对此,受访85后感受最深(39.3%)。提高自律能力,62.5%的受访青年提醒拒绝拖延懒散,想到就去做。

管稔真心觉得,养成自律的习惯还得靠自己。“即便是参与付费自律打卡活动的效果挺好,那也得是自身坚定了要去做一件事才行。如果自己内心不想做,或是意志不坚定,就算付再多费用,也总能找到各种借口拖延。”在她眼中,付费打卡只是一种辅助自律的形式。“回想中学时代那些很厉害的同学,他们的自律都是发自内心的,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力,这才是真的自律。”

“当时参加英语背单词打卡活动也是因为要考六级了,很迫切地需要去积累单词量。等考过了六级,打卡的需求大大减弱,自然而然,这个习惯也就跟着消失了。”余清伟说,付费打卡归根结底还是外驱力,当一件事变得不那么重要、紧迫的时候,外驱力就很难起作用了。“真正的自律根本就不需要花钱,花钱买来的也必然不是自律。”

调查中,87.6%的受访青年认为真正提高自身行动力,根本在于激发内驱力,其中受访00后认同度相对更高(91.2%)。

“不少人在参与付费自律一两个星期后发现,外力的督促只在短期有效,长期还是得靠自身的约束。” 张成是一名付费打卡活动的组织人员。他坦言,单纯靠外力的督促,效果很难保证,多是在短期内、新鲜感尚存的时候,能起到提升效率的作用,之后的作用就很小了。他提醒大家,参加付费打卡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更要关注自身的进步,找到内在动力。“比如某段时间打卡不积极,不能光想着后面多打卡就行了,而是要分析为何出现这种情况,找到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实现由外力到内力的转化。”

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李晓文提醒年轻人,可以尝试把任务拆分,变成相对容易完成的具体的阶段性事务,就不容易偷懒拖延。她指出,行为习惯应是自动化的生理反应,“付费打卡”是因为个体还没有产生内在动机,没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甚至觉得痛苦,才想着借助外力去完成目标。“内在动机的力量是延续的,外在动机虽然有作用,但一定需要经过内化才能形成长久的影响,而这往往正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

受访青年中,00后占18.1%,95后占33.0%,90后占34.4%,85后占14.5%。其中,在校大学生占20.6%,上班族占77.7%,其他的占1.7%。

(孙丽萍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