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范易成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8月28日,在第二届深圳产业科技创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报告》,长三角地区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6城进入前十。
“中国大城强城指数是对城市GDP排行榜的一个补充和完善,正如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是对各国GDP排名的补充和完善一样。” 报告课题组首席专家、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陈宪指出,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的价值是,在关注城市经济总量的同时,聚焦城市经济的效率、实力和潜力,以及民生状况,为政界、业界和学界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窗口”。
界面新闻记者获悉,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由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编撰,基于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人才比例、百亿元及以上市值(销售收入)企业个数、城市数字化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这十个指标综合评价城市发展水平。
据陈宪介绍,此次发布的第2版指数在原有6个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指标,并对个别指标做了调整。新指标体系的前5个指标,分别反映劳动、土地、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的贡献。新增的“百亿元及以上市值企业个数”和“城市数字化发展水平”两个指标,分别反映城市经济中企业家和管理要素赋能的结果以及城市数据要素的贡献。
后3个指标主要反映城市经济、民生和环境状态。“人均可支配收入”能直接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则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状态,而“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能反映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
据了解,GDP总量达5000亿元可视为大城的“门槛”,强城的起点。2021年发布的第1版中国大城强城指数中,GDP总量在5000亿元以上的城市共54座,其中万亿GDP城市24座;本次发布的第2版指数中,5000亿元以上的城市共59座,新增的5城为鄂尔多斯、惠州、镇江、贵阳和淮安,万亿GDP城市26座,新增的2城为烟台和常州。
图片来源:《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报告》
“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排名前10位的城市是,深圳、上海、北京、杭州、广州、南京、武汉、苏州、宁波、无锡。深圳从上一轮排名第3跃居第1,上海、北京上一轮排名并列第1,这次分别位列第2和第3。陈宪指出,排名的变化既显示了深圳近年来的发展,也表明了这一指数对经济的侧重。“GDP的表现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兼顾了环境和民生等指标。”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深圳进出口同比增长31.7%,总额达2.2万亿元,登顶中国外贸之一城。去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高达5.8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片来源:《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报告》
观看完整报告可以发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大量城市表现优异。对比这两大经济圈,陈宪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长三角的优势是经济发展相对均衡,本次报告中有19个城市来自长三角城市群,数量是三大经济圈中最多的。浙江、江苏有很多强城,平均发展程度很高。而珠三角地区,珠江西岸的中山、江门,就和东岸的东莞等地有较大差距。
陈宪认为,珠三角地区城市的特点是,经济活力强,经济密度大。深圳、广州、佛山、东莞这几个城市GDP都在万亿以上,经济表现都很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深圳,拥有很多新兴产业的头部企业。
图片来源:《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报告》
报告显示,上榜59座城市的GDP总和约占全国GDP的6成。“这些城市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强城毫无疑问发挥着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用。” 陈宪说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