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则被不少人比喻为 " 落魄宗门捡到绝代天骄 " 的故事。
最近,一份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名单引发关注。来自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姜萍位列第 12 名,是首位该比赛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这份名单中,排在她后面的,不乏清北保送生,乃至中科院博士生。
这次逆袭,再次引发公众舆论对教育制度的探讨。但,用姜萍的例子去质疑考试机制,大可不必。
姜萍并非上不了高中。初中起,她数学科目的成绩就遥遥领先于其他科目。中考时,由于几门科目没考好,进不了重点高中,她在普高和中专的选择中,选了后者。
实际上,偏才进入名校的大门并未关闭。比如,不定期举办的各式竞赛,给了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社会对人才的发掘机制其实是不断进步的。
当然,这次逆袭,姜萍也有自己的幸运。
恰恰是在这所中专学校,她意外有了足够的时间自学数学,还遇到了自己的数学伯乐——王闰秋,研究生毕业于江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任教于涟水中等专业学校。
这也说明,偏才的发现和培养,并非全然无需资源,比如时间、师资,甚至还包括渠道信息——更多被隐没的天才,可能连相关竞赛的信息都无从获知。
对于诸多普通人而言,真正被震撼的,是能在十几岁时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奋斗。
出于热爱,姜萍把几乎所有课余和晚自习时间拿来自学数学;
同样,出于热爱,她放弃普高后,选择中专的服装设计专业,并在公众希望她去清北进修数学的舆论中,仍表示想去浙大学习服装设计相关专业。
" 如果学习服装设计是我的 plan A,那探索数学世界便是我的 plan B。" 在功利性的审视里,进清北学数学显然是一条更好的路,但在姜萍的世界里,只要是热爱的,都没想过放弃,都值得通过努力让世界看见。
人们或多或少都有过自己喜欢的事物,但坚持下去,出类拔萃者又有多少?多少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不知道自己喜欢和擅长什么,不知道梦在何方。
热爱和坚持本身,就足以令人感动。恐怕,这就是这场逆袭故事里最有教育意义的东西。
撰文 | 记者向玲
发表评论
2024-06-15 05:45:56回复
2024-10-12 12:15:09回复
2024-10-12 12:18: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