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界面图库(匡达)
文丨陈沁(脉策数据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
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城市数据团”,界面新闻获授权刊发。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2024年的高中招生正在进行,高校招生已经进入尾声。随着上海市各项招考结果的公示,我们不禁好奇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在上海就读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多大可能性经过12年的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在高考中被复旦大学或者上海交通大学综评录取?
根据历年上海市统计年鉴给出的真实数据,我们不难从过去12年的历史入学数据中画出这样的链条:
1310除以172297,等于千分之7.6。每1000个在2012年时上海就读一年级的小学生,2024年时会有7到8个孩子综评录取复旦或者交大。
对于一个跨度长达12年,低至千分之7.6概率,人们缺乏直观认知,更遑论作为子女教育规划的参考了。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短期的具体目标,以及两三年内可以做出的选择和每种选择未来去向的情况。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决定画一张最为详细的路线图。
上图显示的是一个2023年9月入学的上海一年级小学生,需要过哪些路口和关卡,才能在12年后被综评录取复旦交大?
为了计算这张图表,我们使用了综评名单公示数据(正因如此,我们无法画出前往清华北大的路线图)、摇号公示数据、高中预录取和自主招生公示数据等 *** 息。除此之外,我们使用了另一项重要的升学数据,该数据的杨浦区版本可以在之前的推文中看到,目前该数据已经包括了上海六个较为有代表性的区县。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计算出了图中每一条升学路径的比例和概率,并推算出相应的人数。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到两类线路。
一类线路,初期选择人数最多,但后续快速收窄。
从18万人的公办小学,走向16万人的公办初中。如果选择继续在上海中考,且考试成绩没有达到同学中的前20%,就会走向11万人的中专,或者市重点以外的高中。走上这条线路,那么被复旦或者交大录取的概率会直接收窄到零。
中考排名再靠前一些,达到了前6%到前20%(这已经算是成绩挺不错了),就会从公办初中走向排名30名以外的普通市重点,人数缩小到2万,此时录取复旦交大的概率不再是0,而是千分之8.8——比起最开始计算出的千分之7.6已经强一些了,但也很有限。
如果排名再靠前一些,达到了公办初中的前6%,那么其中三分之二学生会进入八大五虎(上海第三个层次的高中,排名16-30左右)的统招生班级,综评录取复旦交大的概率更提高了一些,达到了2.3%。
无论怎么选,最后的路都越走越窄。
另一类线路,初期选择人数较少,但收窄得很慢。
从民办小学,到民办初中,再被四校、实验、四校的分校或者七宝中学(上海之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高中,排名1-15左右)自主录取。这条路的最后一步,录取复旦交大的比例仍然高达30%以上。从公办初中当然也可以走这条路,但是其概率要比从民办初中低得多。确切说,从民办初中进入这条道路的概率是公办初中的五倍以上。
如果没有能够考好,到了第三层次的高中八大五虎,民办学校的学生也相对更有可能进入这类学校的自招班而非统招班,在这些班级,录取复旦交大的概率依然是同校其他统招班同学的四倍以上。
不像公办学校的学生需要考到前6%才能保住前往复旦交大的概率,民办学校的学生只要在参加中考的同学之间排名前四分之一,便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已经有了满肚子疑问,而其中更大的两个问题可能是这样的——
都是进入同等档次的高中,为什么自主录取渠道考入的学生最终考上复旦交大的概率,要比通过名额分配渠道考入的学生概率高4倍以上?同一个学校对不同渠道录取的学生会有区别对待吗?
民办已经摇号入学了,大家都随机入学,为什么进入更好的高中的概率,仍然比公办学校高5倍以上?难道民办学校真的能点石成金?
自主录取渠道的考生为什么高考表现更好?
先来解释之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同等档次的高中,自主录取渠道进来的学生比起名额分配的学生,有着更好的高考表现?
这就要说到提前自主录取和名额分配招生之间的差异。
自主录取,是高中通过每一所初中提供的每一个学生在初中四年的具体表现,以及根据高中自己出的考试题目,来决定是否招收一个学生。
名额分配,无论是名额到校还是名额到区,归根到底都是通过中考分数来区分学生。只要中考分数在校内或者区内靠前,就可以通过名额到校或者名额到区的渠道录取。
听起来都是靠分数录取,但中考的分数,和每一所初中所给出的学生表现的具体分数,在区分学生差异上,信度完全不同。
虽然上海市并没有公布具体的一分一段,但是北京、天津等地呈现蘑菇状的中考分数分布早已屡见不鲜,且逐年加剧。绝大部分人集中在同一个高分段内,这使得中考的区分度变得毫无意义,高分和低分之间,运气的差异要大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
但是自主录取的学生,则能够通过更难的试卷、更长期的观察,得到有效的分层。而在那些教学更为严格,课程内容更难的民办初中,学校对于学生的分层,其有效性、可信度都更高,更高层次的高中,也就愿意更多地从这些民办初中挑选学生。
这样的选拔方式,也得到了事实的回馈。最终综评录取了复旦交大的学生,正是更多来自由高中自己挑选的学生,而非通过中考分数录取的学生。
而为了将自己挑选的生源的优势强化到高考,无论是在四校、四分,还是八大五虎高中,几乎所有高中都将自主录取的学生通过中考分数录取的学生分开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区别对待"。
下图是南洋模范中学2024级各班级录取情况,横坐标为班级中有多大比例的学生是三年前预录取的,纵坐标为这个班级综评考入复旦交大的比例。
可以看到,预录取学生占比更高的8、9、10班,其综评录取复旦交大的比例,就要远高于预录取学生较低的1-7班,概率差异正是4倍左右。
当然,在高三阶段进行分班,录取渠道早已不再作为依据,还是以高中成绩来划分的,因此我们能看到确实有一些预录取的学生最终被划分到了1-7班中。但正因如此,这一件事实才能够得以再次确认——高中自主录取的学生,并不是因为身份的特殊而被专门分在“火箭班”、“尖子班”中,他们的校内成绩和最终高考成绩,都要比通过中考分数录取的学生好得多。高中的自主录取,确实比中考能够更有效地选拔优秀生源。
民办初中升学情况为什么更好?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民办初中即使是摇号入学,也比公办初中进好高中的概率大得多?
2024年的到校分数线已经公布,一些传统的民办初中到重点高中的名额到校分数线并不高。有人据此说,摇号后,民办初中的生源优势消失了,升学优势自然也会消失。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并非如此。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讲到,进入顶级高中有两条路径中,自主录取的路径要比名额分配的路径重要得多。因此名额到校分数线高低并不能完整呈现生源质量。如果我们去观察各校被自主录取的名额,则是另一番景象。
下表列出了在2024届徐汇区学生中,民办初中学生被不同档次高中的自主录取比例是公办学校学生的倍数。
上图给出了三个档次的学校的预录取情况。可以看到,在排名越高的学校,民办学生被录取的概率相对于公办学生差距越大,在之一层次的四校或者实验,徐汇区民办学生被录取的概率是公办学生的十多倍。
有必要强调一遍,民办的自主录取情况远好于公办初中的结果,是之一届摇号学生的真实情况,它不仅出现在徐汇区,在我们能够获取详细升学数据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四校、四分对于民办初中的学生录取概率,是对公办学生录取概率的4-10倍左右,八大五虎的概率倍数则在3-6倍左右。
即便是摇号学生,仍然更受到顶级高中的自主招生青睐。难道真的是因为民办学校教学质量远超公办学校吗?有这个可能,但在教学质量之前,还有两个重要因素。
之一个因素,当然是自选择。四年前摇号政策发布时,某些学校还曾经专门发布过文章《到XX初中读书,你真的想好了吗?》之类的文章,意图吓阻“普通”的学生参与摇号。因此,选择参与摇号的学生,平均能力是要高于未参与摇号的学生的,在更优秀的学生群体里,这样的自选择效应更为明显。
第二个因素,就是民办学校仍然有大量绕过摇号的 *** ,保证更优秀的学生的摇号风险被降低到最小,来保证更优秀的学生可以放心地选择本校 。
以上海市更好的初中——华育中学来说,这样的 *** 显然极为成功。华育作为上海初中的“一哥”,2024年共有116人被四校自主录取,合计126人被四校、四分、八大五虎等高中录取。整个华育中学,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8班。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阿里数学竞赛,唯一获得全球前三十名的初中学生,邓乐言,正是华育8班的学生。2024届的华育8班,有45名学生成功“上岸”四校,只有2名学生未能出现在四校的自主招生预录取名单中。同时,在2024届华育8班的47人中,只有19人出现在了2020年摇号成功的名单中,另外28人不在其中。在整个华育中学,共有82名学生没有出现在4年前的摇号名单中——要知道四年前的招生计划中,只有35个名额是能够不通过摇号进入华育中学的。
就在这82名不用摇号就入学读书的同学中,已经有47人,即超过57%的比例的学生,已经被四校提前录取了。
在摇号这样打乱生源的大杀器下,顶级民办初中,甚至一些公办初中,纷纷各显神通,继续掐尖。它们绕过摇号或者对口,提前锁定生源。而这些生源在4年之后,确实不负众望。这些绕过了摇号限制的优秀学生,最终被四校提前录取的比例,同样是那些真正通过摇号随机进入民办学校学生的数倍。
两条升学路径
因此,对于以上两个问题——
为什么自主录取的学生比靠中考入学的学生考得更好?
为什么民办初中的学生在摇号录取的大背景下也炙手可热?
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就是:
高中和初中们,确实有着比中考“有效”得多的生源选择手段。他们挑中的学生,表现就是更好的。
今年的上海高考为我们贡献了一个绝佳的例子。2024年上海高考的全市考分前三名,来自同一个初中班级,那就是3年前毕业的兰生中学6班。这个班级是7年前组成的,但在8年前,这批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到五年级的那个暑假,就已经基本选拔完毕。在这个班级,已经有超过40%的名字出现在了今年的复旦交大综评录取名单中,更别说其中的上海高考前三甲,以及必然存在的大量清华北大,或者已经被其他世界顶级名校录取的学生了。
因此,我们再度观察文章开始的路线图,审视这两类完全不同的链路,就能发现它们代表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体验和教育理念。
从教育体验上来看,初宽后窄的路,代表“竞争延后”。
走上这条道路,那么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前九年,所有的考试都不重要,只有中考一场考试能起作用。在12万参与中考的公办初中学生中,不管是靠运气还是靠实力,学生必须居前5%,才能获得本区市重点高中的到校分配名额。然后在6641名八校五虎由统考生组成的班级中展开激烈竞争,居前2%,最终才有156人能被复旦交大综评录取。
初窄后宽的路,代表“竞争提前”。
这些学生需要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激烈竞争,争取在四年级能够被顶级学校,比如华育、兰生等初中选中。一旦选中,它们所面临的竞争烈度就大幅度下降,在8年后进入顶级高校的未来几乎已经确定了。中考和高考对他们来说只是一道程序,并不是一个分岔口,他们不再需要承担低区分度的考试的风险,可以像邓乐言一样,进行更广泛的学习,参与各项有趣的活动。
一个在小学和初中可以真正"减负",在中考后才真正面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概率。另一个在四年级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已经注定,可以早早参与更有价值的活动,也不会影响自己被名校录取的概率。
在这样的对比下,上海家庭从小学开始的高强度“鸡娃”,便显得有些理所当然了。谁不想有机会走上第二条道路,早些从毫无意义的考试中脱身离开呢?
而从教育理念上来看,之一种道路,正是当前的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想要促进教育公平,弱化教育竞争,均衡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要推迟对学生的筛选和学业成绩的竞争,让小学初中尽量少地竞争,凭运气(摇号)去好初中,再用简单的中考试卷增加"考"去好高中的不确定性,让走这条道路的学生,到了高中再拼一把。无论是摇号,名额分配,禁止分班分层教学,还是越来越简单的中考,均是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第二种道路,则是对于上海的高中和初中来说早已习惯的选拔方式,这种选拔方式则希望尽量提早完成筛选、提前结束竞争。早在四年级,就已经确定了生源基地,圈定彀中人才,让他们自由发展,自然地去往顶级学校。而非收来一群卷王,在里面拼出一些赢家。首届摇号学生毕业时,四校对于顶级民办初中一如既往的倾斜,正代表了对这种选拔方式的继续认可。
这两种方式的对比,反映了当前教育改革方向和初中、高中自主选择的激烈博弈。
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第二种方式的体验可能确实好得多。因为这种情况下,学生被提早分层,被选中的学生从小学开始一路畅通迈向顶级高校。没有被选中的学生未来进入顶级学府的概率几乎等于零,也可以早早躺平,大家各安"天命",都不用特别辛苦。对于学校而言,这种方式在当前的高考中被证明是更有效的——提前8年的选拔,就获得了上海市高考前三甲,未知数量的清华北大学生,以及超过40%的综评录取复旦交大比例。学生学得快乐,学校也"乐育英才",何乐而不为?
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早早对学生进行分层筛选,又是对大部分学生的极大不公。首先,因为户籍等原因,有超过四分之一(27.4%)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在上海参加中考。即使是本地户籍的学生,如果在学生生涯的早期,因为不够优渥的家庭条件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办法用各种师资提前学习,没能早早在四年级就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就注定只能去走另一条几乎看不到终点的路。即使他们能从7年的内卷中脱颖而出,在生活体验和见识方面,也很难超越另一群同龄人,因为当他们还在努力学习中考知识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体验这个世界的精彩。
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政策,才是适合当下中国的更好政策?
是让大家全部一起走那条阳关大道,还是继续允许一部分学校和一部分学生走那条隐秘的独木桥?
这张答卷,尚且没有答案。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发表评论
2024-09-10 15:20:0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