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于馨淼:只有保护创新才能吸引高质量投资,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咖聊营商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景源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编者按:2003年至2020年,世界银行连续17年对全球190多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中国的排名从《营商环境报告2018》的全球第78位提升到《营商环境报告2020》的第31位。

2023年5月,世界银行推出全新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Business-Ready)——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价。此次评测上海成为代表中国参与世行评估的专家调查的唯一样本城市。评估维度从办事便利度拓展到监管框架完备度、公共服务可及性、企业办事便利度三个维度,还包含数字技术运用、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性别平等三个主题;评估对象拓展到大中小各类内外资企业(不包括国有企业);数据采集更加多元化,还首次引入企业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6个片区)。

近年来,上海以对标国际营商环境一流实践为牵引,推出综合举措,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18年以来,上海每年出台一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到今年已经是第七版,从1.0到7.0,累计推出了逾千项改革举措,涵盖了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投资环境、涉外营商环境、创新环境、监管环境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等多个方面。

为对标最新版世行B-Ready评价体系、主动回应企业关切和便利获取相关政策,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界面新闻,耗时2个多月,先后采访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十多位专家学者,推出“大咖聊营商”专题。专题涉及公用基础设施服务、获取经营场所、劳工、金融服务、知识产权、解决商业纠纷等多个方面,专家学者们一起探讨,一起谋划,为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谏言献策,也为持续打造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更高、 *** 服务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出力出彩。

2023年,世界银行推出全新营商环境评估体系B-READY(Business Ready),在新增的市场竞争主题中,知识产权与创新部分内容占比达到1/3。上海成为代表中国参与世行评估的唯一专家调查样本城市。

近日,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于馨淼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指出,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把知识产权纳入营商环境,表现出全球范围内对于创新发展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只有保护创新,才能吸引高质量的投资,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于馨淼呼吁,需要给新技术新业态足够的成长空间,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与开放创新的关系,不能束缚创新者的探索活动。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额呈下降趋势。于馨淼认为,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涉海外诉讼、贸易调查等知识产权风险将持续增长。中国在吸引外商投资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与创新营商环境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世界银行B-READY项目,在市场竞争章节强调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更重视提高私营部门竞争的公平待遇,具体表现为设置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 *** 、创新体系的评估指标。您如何看待知识产权在世界银行B-READY市场竞争指标中的作用?

于馨淼:世界银行B-Ready体系包括十个章节,覆盖市场主体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营商环境问题。其中,每个章节都在监管政策质量、公共服务质量、政策效率(企业调查)三个维度下进行营商环境评价。

促进市场竞争本身就是一个新增章节,包括市场竞争、知识产权与创新以及 *** 采购三方面内容。也就是说,知识产权与创新部分内容将占据促进市场竞争整个章节的三分之一,对于该部分的评价结果,以及整个营商环境评价都具有重要影响。

界面新闻:为什么知识产权在营商环境中这么重要?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于馨淼:知识产权是促进创新的基础制度,其内在机理是通过提供一定的专有权利,提升研发创新的收益,激励可持续的创新活动。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把知识产权纳入营商环境,表现出全球范围内,对于创新发展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只有保护创新,才能吸引高质量的投资,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次世行新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纳入大量的知识产权指标,几乎涵盖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方方面面。从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层面看,该体系的指标内容涵盖了专利、版权、商标等各类知识产权。同时,也覆盖了知识产权的申请、登记、使用、纠纷解决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与公共服务内容。

界面新闻: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整体状况如何?

于馨淼: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自1980年代起,中国知识产权法治建设与实践步入快车道,陆续制定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法规。在短短几十年间,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核心专利、知名商标、精品版权、优质地理标志产品等持续增加,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快速跃升。

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建设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目标。

截至2023年底,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99.06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为4614.64万件,著作权年登记总量为892.39万件,累计批准保护地理标志产品2508个。与此同时,我们正努力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型,真正发挥知识产权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牵引作用。

界面新闻:中国反垄断制度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执行效率如何进一步优化?

于馨淼:《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施行,新修订的反垄断法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同时,《禁止垄断协议规定》、《经营者集中审查规定》等配套规则从无到有、由粗到细,对维护我国市场公平竞争、促进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到执行,无论是反垄断领域还是知识产权领域,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专业化强、复合性强,各国在这个领域都有待继续加强。就中国而言,尽管我们已经成立了单独的反垄断以及知识产权执法机制,但相较于市场快速发展与技术迭代更新的需求,仍然存在高端人才缺口极大、总体工作强度高、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的问题,也就是存在人才培养与供给的不足。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反垄断与其它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协同机制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界面新闻:中国知识产权与创新营商环境如何进一步提升?后续发展的关键在哪里?

于馨淼:中国近年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法治建设和营商环境提升,不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比如上海市这样的地区层面,都作出一系列全局化和体系化安排。

个人觉得需要特别重视处理好知识产权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一方面,重视知识产权对新技术的回应。在监管体系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文献、科学数据的开放,软件程序的开源等这些新技术、新业态都对知识产权制度提出了新需求,我们需要从立法、执法、技术市场监管、创新激励政策等多方面提供支撑与优化,确保创新主体能够公平竞争,可持续地发展。

另一方面,也应当推进新兴技术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运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也需要充分应用新技术,例如知识产权申请、登记系统的数字化,审查、纠纷等很多工作可以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在线技术检索、询证等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可以说,新技术能够降低知识产权的制度成本,提升服务、管理效率与质量,是后续知识产权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界面新闻: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如何与国际标准接轨?

于馨淼:如前所述,伴随改革开放,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接轨,中国现在的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水平,已经完全达到我们参加的WIPO和WTO管理的知识产权条约的要求。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运用者。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我国在2019年就超越美国成为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2023年,中国的创新者提交全球近一半的专利申请,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之一。此外,中国积极参与WIPO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在诸如《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等以推进包容普惠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国际标准的完善过程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界面新闻:您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更大挑战是什么?

于馨淼: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总体国际贸易额在下降,高收入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在加剧。对于中国来说,企业面临的海外诉讼、贸易调查等知识产权风险还会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在吸引外商投资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与创新营商环境将受到更多关注。跨国企业将更加关注技术市场的完善度、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度、以及知识产权制度的公平性等问题。

界面新闻:中国在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

于馨淼:目前,全球主要的专利审查机构,例如欧洲专利局、美国专利商标局等都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专利审查中的应用,中国知识产权局也在这方面积极探索。中国不仅在专利申请、答复系统等方面信息系统建设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在专利审查的技术检索、比对等工作中,不断探应用大数据分析、获得高质量的检索结果,大幅提高了专利审查的效率与质量。

与此同时,中国事实上已经就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作出整体安排。 ***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对此有明确部署,诸如上海市《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方案》等地方规定也将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技术支撑作为重要内容。总的来说,我们在鼓励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的研发实施、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的运用场景、完善知识产权技术保护的配套制度、发挥知识产权技术保护的市场机制等方面都作出重要探索。这其中除了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之外,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本身也在探索诸如平台领域知识产权技术保护措施的完善。

界面新闻:面对新兴技术,中国要如何更新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监管手段?

于馨淼: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业态,我们需要从法律、政策、市场机制等各个方面提供支持。

近年来,与新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人工智能及其生成物的法律保护、数据资产的权属认定等。同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研发创新过程中的开放属性特别明显,推动了开放科学、开源软件等开放创新生态的形成。上述与新技术密切相关的问题都需要我们采取问题导向与交叉学科的视角予以跟进和应对。

在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需要给新技术新业态足够的成长空间,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与开放创新的关系,不能束缚创新者的探索活动。同时,需要注重知识产权制度使用的公平性。特别地,中小型科技企业是创新的重要主体,它们思维活跃,市场反应迅速,但是应对风险的能力有限,我们要更加重视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以及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等知识产权治理能力的提升。

界面新闻:您对知识产权在促进公平竞争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期望是什么?

于馨淼:希望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知识产权制度能继续发挥支撑创新发展、激发新质生产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作用,更好满足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等领域的知识产权制度需求。我们知识产权从业者将为此加倍努力,我们更坚信,中国的知识产权法治建设与制度实践,一定能够为知识产权国际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