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身傍再生医学、口腔医疗两大概念,正海生物(300653.SZ)仍持续受集采冲击。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正海生物收入1.98亿元,同比减少11.80%;归母净利润8603.21万元,同比减少21.68%。

财说|两大产品营收同时出现下滑,正海生物发生了什么?

正海生物主要收入来源于口腔修复膜和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前者主要用于口腔手术后牙颌骨缺损(或骨量不足)的填充和修复,上半年收入9565.87万元,同比减少9.80%;后者是一款修复脑膜和脊髓膜损伤的医疗植入物,上半年收入6973.54万元,同比减少23.31%。

公司两大产品营收同时出现下滑的原因何在?

集采接踵而至

“集采”是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2023年12月,由陕西省医疗保障局牵头的省际联盟(包括陕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甘肃六省)组织了硬脑(脊)膜补片和疝修补材料的集中带量采购。集采结果显示,硬脑(脊)膜补片的平均降价达到83.46%。此前硬脑(脊)膜补片的国产化率在2020年已达90%,几乎实现完全的国产替代。

硬脑(脊)膜补片是用于修复脑膜和脊髓膜损伤的医疗植入物,可由人工合成材料、同种异体材料或异种生物材料制成。这些材料旨在模拟自然的硬脑膜功能,防止脑脊液泄漏并促进受损部位的再生修复。硬脑(脊)膜补片的发展从20世纪中叶开始,最初以不可吸收材料为主,后逐渐引入可吸收材料、动物源性材料和同种异体材料。

目前,包括正海生物在内的主要品种为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随着中国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增多及开颅手术量增加,对这类医用耗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再生医学市场将显著扩大,其中硬脑(脊)膜补片市场预计达到10.7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86%。

目前而言,集采对正海生物的冲击主要在收入端。上半年尽管这一产品收入减少了23.31%,但毛利率仅略跌0.53百分点,这表明公司通过压减相关成本,保住了产品的盈利水平,以价换量成功。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公司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产品在已经开展带量采购的24个省份全部中选。

更大的意外出现在了口腔修复膜。尽管该板块收入只减少了9.80%,毛利率却大幅降低了2.73个百分点,成为净利润更大的拖累。

口腔修复膜要求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免疫排斥反应,目前在口腔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种植牙领域,多用于口腔手术后牙颌骨缺损的填充和修复,可使种植体更好得与周边牙槽骨质结合,提升创口恢复效果。

正海生物该板块同样面临集采压力。2023年1月,口腔种植体系统集采在成都开标,拟中选产品的平均价格降至900余元,降幅达55%。集采政策使得种植牙服务的价格大幅下降,增加了患者的到店量,同时扭转了公立与民营机构的格局。公立和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之间的价格差异缩小,民营口腔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

种植牙集采政策全面执行已逾一年,单颗常规口腔种植牙的整体费用大大降低,这一趋势也不免传导至产业链上游。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会上,针对之一季度业绩减少的问题,正海生物管理层也表示,“口腔产品在民营市场顺应市场态势进行了价格优化”,也印证了这一推测。

回购有心无力

正海生物股价持续低迷,2023年以来已跌超50%。2023年12月,公司发布《关于回购公司股份的方案》拟回购2500万元-5000万元公司股票,用于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这一规模,与日常交易量而言显得杯水车薪,如8月6日公司股票成交额就达5152万元。

而回购用于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而非“注销”,显然也不能达到增厚每股收益的目标。界面新闻发现,正海生物完全有能力施行更大规模的回购。中报显示,正海生物资产总计9.6亿元,同时负债合计仅0.85亿元;其中流动资产就达6.86亿元,考虑到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达0.82亿元。

要想扭转股价颓势,恐怕正海生物还需要拿出更有“诚意”的回购计划。

另一方面,作为再生医学概念股,正海生物有必要扩充产品线,改变目前仅依靠两款产品的窘境。

公司新产品“海昱”活性生物骨值得关注。作为国内首款由骨支架材料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特异结合的骨填充材料,能够明显加速骨愈合的时间和质量,将有效填补国内市场的需求空白,拓展正海生物在骨科领域的临床应用。

正海生物表示,“海昱”活性生物骨已经于2024年初正式推向市场上市销售,现已完成了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挂网以及部分医院的入院工作。显然,上半年该产品还未对公司业绩产生显著影响。

研发管线中的钙硅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已完成2023年上半年的临床试验入组,目前正处于资料整理阶段,并计划今年提交注册申报资料,有望成为骨修复材料领域的首款此类产品。此外正海生物在研管线中, *** 补片和宫腔修复膜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亦有望成为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