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后频上热搜却好评寥寥,口碑、票房双双遭遇滑铁卢, *** 上甚至出现了“一黛不如一黛”的梗。电影的主创人员一边在言语上表示愿意接受不同意见,另一边却在行动上抗拒网友的负面评价,最终引发了舆论情绪的反弹。
将经典名著影视化,可以使人们通过视听结合来全方位感知经典之美,同时也推动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今的影视剧拍摄条件早已优于当年,但很多时候翻拍的作品却有“形”而无“神”。缺乏“神形兼备”的翻拍作品往往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浪费:标榜创新、解构经典,剧情改编缺乏张力;选角离谱,演员气质与原著大相径庭;过度迎合商业逻辑制造“看点”,忽视观众对作品质量的期待……种种“软肋”和“硬伤”使得翻拍作品频频走入“毁经典”的怪圈。观众对《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评价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翻拍者没有基于原著本身的独特“神韵”进行创新,也没有在后期回应观众的追问和质疑时拿出客观、理性的态度。
翻拍经典应掌握好“度”。如何在尊重原著和创新表达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处理好经典名著与大众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是摆在翻拍者面前共同的难题。既要忠于原著又要体现创新,既要满足观众对经典的认知与想象还得体现当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拍经典的关键在于不拘泥于表面的文本内容,更要深入挖掘原著的灵魂,努力找到与现代社会文化的弥合点。只有在坚持原著本质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的意义增值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如2019年的国产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以现代观念挖掘传统价值的优秀案例。这部电影改编自古典名著《封神演义》,赋予其“打破偏见、扭转命运”的时代底蕴,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涵点燃了观众的内心。因此,翻拍经典在对集体记忆中的故事进行重构时,需要结合当下、指向过去,才能呈现出一个既唤醒观众集体记忆又能产生归属感的故事,从而实现传播到传承的转变。
翻拍经典也需要有气量,需要主创人员以一种更加谦逊的态度面对市场反馈,尊重观众的期待和情感。美国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曾说:“你所看到的影像不是我的作品,你看到的影像之后产生的感受才是我的作品。”受众直观的观影感受和评价,是判断经典翻拍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观众之所以对改编作品有所期待,是因为经典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早已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在当下,以互动性为特征的互联网传播生态要求翻拍者必须理解经典作品在受众心中的分量,坦然面对受众的反馈和评价,虚心接纳来自各界的不同意见,以实力争来流量、以品性留住人气。
向内细致打磨剧本,具备忠于原著内核进行创新的“度”,向外直面舆论回音,具备接纳不同意见的“量”,只有这样,翻拍作品才可能照亮经典,而不是毁灭经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