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旧有的知识和行为方式也在逐渐地走向淘汰,但我们中华民族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源远流长文明古国的国民。
我们所承担的新旧更迭的负担和工程,也并非是一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所能一贯而彻的。
我们国家的古代文化,除去其具有的一些现代实用价值之外,都还具有着极为丰富且厚重的文化内涵,因为这一点,国人在辞旧迎新的过程中,便难免踌躇纠结。
像在2004年时,举办于北京的一场文化交流峰会上,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公开表示我国古代经典文化巨作《易经》是存在问题的。
杨振宁表示《易经》中,存在十分严重的漏洞,甚至能造成阻碍本国科学发展的恶劣影响,但这样的言论也引发了诸多公众的反驳。
一边是现代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一边是被奉为中华民族经文之首的文化巨作,这场宛如火星撞地球般的新旧文化碰撞,就此引爆开来。
杨振宁的大胆发言·《易经》存在有逻辑上的缺陷
2004年的文化交流大会,围绕着主题“世界与中国文化”展开,而杨振宁作为受邀出席的重要参与人员,他便在发言时语惊四座。
在杨振宁看来,《易经》存在有重大的逻辑缺陷,甚至会阻碍近代科学的发展,我们不妨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传统逻辑课题进行类比。
杨振宁认为的科学发展,应当是从鸡蛋或是鸡作为起点开始推演,或正推或反推,通过过程分析道理,再细细解读其中的细枝末节,最终解答出问题答案,也归纳出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但是《易经》不同,《易经》是直接从现象入手,直接得出“鸡蛋如何孵出鸡崽”,“鸡又如何受孕产下鸡蛋”的两条规律。
对比看来,《易经》所诠释的内容似乎有“说废话”的嫌疑,它只是把事情的结果和规律总结了起来,而关于事物变化之间的各种细节则是毫无着墨的。
归纳总结结果现象而忽略淡化事物过程,而这也就是杨振宁口中《易经》的漏洞所在,只关注现象而不去探究过程,这种不求甚解的习惯,终将会导致科学发展的畸形。
理论与现实的悖论
的确,按照杨振宁指出的这一问题为出发点,《易经》中包含的思维方式的确是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的。
再进行一次举例,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产业几乎遍布全国,农民们辛劳一年都是为了能有个好收成。
而通过科学的方式,农民应当获取到相关耕种技巧、土地、农产品种类、农具等等全方面的知识。
农民会知道在什么气候,什么时间播种最合适,知道不同的种子品类应该使用不同的养育手法,知道如果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助产丰收。
那么《易经》呢,《易经》会告诉我们,种子种下地会长出不同的农作物,逢旱涝虫灾会减产,逢好雨好时日则会丰收。
虽然《易经》传达的内容更加粗俗,但是对比真实情况而论,农民们似乎请认可《易经》中的内容,他们在最粗俗的大道理里头寻找出了经验,根据经验同样也能迎来丰收。
可如若让他们死板教条的根据科学道理行事,他们反而会笨手笨脚,表现得尤其别扭,再者说,难道诸位有谁见过按照书本种地的老农民吗?
绝对而言·相对而论
通过上述两段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推演辩证的逻辑中,《易经》显得有些断章取义,但在归结实际之后,科学道理却反而显得格格不入了。
那么导致这般情况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想要明白这一点,想要真正认清听懂杨振宁对《易经》做出的评判,我们需要从科学知识和《易经》的本身开始了解。
《易经》被看作是中华民族古代的智慧精华的宝典,其中记载记述着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和现象,在客观的角度上,对万事万物的演变规律做出了总结归纳。
而科学知识,是一个同样站在客观角度上,对事物另一种诠释的方式,其表现形式,不同于《易经》对现象的归纳、对规律的分析。
科学知识是以一种具有可证可检性质,以公式化的知识、以有组织有序的系统为形式,用语言为工具,去诠释客观事物的。
仍以农业距离,在人们大脑一片空白,面对茫茫土地的时候,人们空白的认知需要被系统全面且丰富的知识填满,所以现成存在的知识才是最有助于解决当下问题的工具。
久而久之,农业已成体系,但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时便需要科学知识的介入,以专项且细致的 *** 应对对应的困难,最终达到增产丰收和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但是如果二者的入场顺序颠倒,那便会弄巧成拙,自绊手脚,零基础的状态下,人们不会有足够的资本去探索科学奥秘,但长期使用粗略的规律进行耕种判断,便又难以保证农产的稳定。
所以杨振宁的说辞本身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如果大家习惯性地使用《易经》中,用归纳方式总结出的知识和经验,而不去深挖细节,这自然会导致近代科学发展的迟滞。
除此之外并无他意,但如果我们就是要逮着杨教授的那句话较真深究,那句话自然也是片面的,毕竟在古代时期,尚无科学知识体系存在的时候。
人们为了生存,当然需要依照《易经》这样的万物宝典,如果真的要循规蹈矩地去从头研究科学,那还不等科学知识诞生,研究者们就要先饿肚子死掉了。
结语
关于《易经》与现代科学的冲突,其根本原因其实是让人颇感可惜的,因为现存的《易经》仅是古时《易经》的残本。
《易经》其实是由三本经典巨作共同组立,但是其中的两本早已失传,唯独剩下《周易》这一本存世,而《易经》本身其实是囊括有从推演到规律总结这一整个过程的。
只是因为残本的原因,才导致其出现了“阻碍近代科学诞生”的尴尬。
发表评论
2024-11-07 00:02:3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