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甲骨文奇妙之旅”丛书。本文图片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古文字在博物馆是怎么“活起来”的

《博物馆里有条龙》龙年日历。

甲骨之王天气瓶。

今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推出AI文物微短剧《吴王夫差青铜剑》,以剑为之一人称展开叙事,将铭文内容和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娓娓道来,生动再现了夫差的戎马生涯。6月上线的12集古文字文物视频“博物致知,字载中华”,则介绍了国博馆藏有铭文的文物,包括“后母戊”青铜方鼎、“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刻辞卜骨等。

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八部委联合统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下简称“古文字工程”)从2020年11月开始实施。2021年5月,国博成为首批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单位。

完成馆藏春秋、战国、秦汉的青铜器、玺印等文物整理及书稿撰写工作,出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玺印卷》;对馆藏甲骨、商周秦汉金石拓片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开展晚商王朝西部边境考古调查,为研究甲骨文记载的商代西部边境提供了直接证据;设计并投入使用多个古文字数据检索平台,不断优化算法,充实数据,方便实时检索;利用多种科技手段,推出古文字贺卡、AI文物微短剧……近年来,国博组织实施了10个子项目,涵盖馆藏文物整理、数字化平台建设、考古研究和普及推广等多个领域。

古文字从历史中走来,至今仍活跃在中国人的日常。而让大众知其是如何走来,在当下能发挥什么功能,又可为未来贡献什么智慧,是博物馆的责任,也是了不起的汉字生生不息的密码。

在晋南新发现晚商遗址,古文字与考古互证

根据甲骨文记载,晚商王朝经常在其西部边境与“工方”“鬼方”等势力争斗。晚商王朝的西部边境位于今天的晋南地区,但长期以来,这一区域很少发现晚商遗存,难以支撑学术界对于古文字记载相关历史的深入研究。国博承担的古文字工程子项目“晚商王朝经营边境的考古学观察”,通过考古工作,揭开了这一学术谜题。

国博考古院田野考古研究所所长田伟说:“数年来,我们在晋南新发现的晚商遗址,都处在盆地东部边缘的险要地带,扼守通往晚商首都(今河南安阳)的交通要道,成为‘大邑商’的西部屏障,印证了甲骨文所载西部边境的各类争斗,成为古文字与考古发现互证的生动实践。”

2021年,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国博团队在绛县乔野寨遗址发现晚商居址遗存,结合以往的考古发现,认为晋南晚商遗存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的边缘地带,有些已经进入山内。这一发现为寻找更多晚商遗存提供了线索。

2023年春季,国博考古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学合作,在著名的浮山桥北晚商墓地周边开展调查,发现丰富的晚商遗存,确认该遗址是一处颇具规模的晚商遗址,属区域中心之所在。

灵石旌介晚商墓地对应的遗址何在,是学术界久未解决的问题。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曾在为《灵石旌介》所撰之序中,呼吁大家寻找该墓地对应的遗址。2023年夏季,国博考古院、社会教育部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灵石县文管所合作,借国博开展成人考古研学活动的契机,带领研学队员在墓地周边开展调查,找到了学界关注的遗址,在其中发现房址、窖穴、灰坑、陶窑等遗迹,基本搞清了遗址范围,揭开这一重要的学术谜题。

田伟说,此次考古调查的另一重意义在于,调动了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考古工作。“研学队员成为解决实际考古问题的力量,不但完成了通过考古探索古代历史的任务,也生动地普及了考古与古文字知识,是文史类公众教育活动的典范。”

建立古文字数字化资源库,人工智能让青铜器有了数字化拓片

如何在妥善保护文物的同时,对文物进行深入研究,是当代文博(文物与博物学)工作者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比如,国博收藏有很多纹饰精美、铭文丰富的青铜器,按照传统工艺,需要通过捶拓才能获得纹饰和铭文等信息,但必须承认,捶拓等传统手段在操作过程中,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一定伤害。

国博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数据采集室主任李洋介绍,团队依托古文字工程课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金文数据采集与整理”,基于高精度三维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提取青铜器上的纹样,生成线图;对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则形成文物的数字化拓片。

2022年,以国博馆藏兽面纹青铜鼎为研究对象,这件器物的平面图像和纹饰展开图被精确绘制出来,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一手材料;2023-2024年,在不断进行数据测试与算法改进后,以秦公簋等铭文铜器的三维数据为实验对象,成功获得了曲面文物的数字拓片。

国博致力于建立全面的古文字数字化资源库,包括甲骨文、金文、钱币文字的基础信息和二维图像。国博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主任李华飙介绍,国博已经在甲骨文、金文、钱币文字的著录、整理、研究等基础性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数字化平台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包含古文字及相关藏品信息和图像的研究数据库、数据管理系统和知识服务系统”。

李华飙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该平台能够检测和识别古文字字符,为专家学者和公众提供便捷的研究和知识服务,“用户可以进行现代汉字关键词检索,查询相应的古文字和馆藏文物数据;还可以上传古文字文物图片,识别图片上的古文字并给出相应的现代汉字”。

课本剧、绘本、文创产品……甲骨文融入日常生活

普及推广是国博古文字工作重点所在。国博社会教育部黄宋说:“我们通过 *** 古文字主题的动画短片、真人课本剧、微视频等新形式,拓展了研究、教学和传播渠道;采取线上直播和线下进校园等形式进行推广,线下覆盖北京、新疆等地学生近千人,线上点击量破百万。”

黄宋介绍,7集知识栏目剧《万字有灵》将古文字知识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用戏剧语言表达课程主题和知识内容;14集系列微视频《趣聊甲骨文 爱上中国字》将古文字与观众的日常生活相连接;“中国国家博物馆甲骨文奇妙之旅”丛书,以小主人公博博的探险经历为线索,还原了3000多年前的自然环境、衣食住行、生活习俗等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甲骨之王天气瓶、“土方入侵”涂朱刻辞卜骨树脂冰箱贴、虢季子白青铜盘摆件、长乐未央红手绳……国博经营开发部副主任廖飞介绍,国博聘请古文字领域专家,培训文创设计师,迄今已开发了50余款古文字相关文创产品。

廖飞说:“古文字的文创开发重点要突出‘文字’,以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等主要内容,将其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并具有实用性的产品,并尽可能地使文创产品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比如,“大吉大利金属尺”选取甲骨片纹饰,刻度为15cm,满足日常学习生活需要;“长乐未央瓦当冰箱贴”采用3D建模还原文物形态,传递了来自汉朝的祝福;“甲骨之王天气瓶”呈现商代卜骨的气韵,根据气压变化,瓶内晶体也随之有不同的变化;《博物馆里有条龙》龙年日历选取200余个和文物有关的汉字,汇集甲骨文、金文、籀文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讲述汉字的前世今生,上市不久便销售一空。

廖飞透露,接下来将设计开发与古代汉字相关的学龄前儿童学习包,通过古文字的演变过程,让孩子们知道汉字的由来及演变过程,了解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