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业的波澜起伏中,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润发也走到了转折点,其母公司高鑫零售宣布收到潜在买家的收购意向,大润发或将易主。在传统商超衰退的大背景下,大润发未来将何去何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作者:高宇哲,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从风光无限的 " 更赚钱超市 " 到如今面临被出售的命运,大润发的故事如同一部商业剧,充满了起伏与转折。
经历了 20 天的停牌后,10 月 15 日晚,高鑫零售发布公告称,9 月 27 日公司收到了一位潜在买家的接触函,表达了收购全部已发行股份的兴趣。尽管公告中没有透露这位神秘买家的具体信息,但这一消息还是引发市场的关注。10 月 16 日,随着高鑫零售股票复牌,其股价一度上涨超 25%。
大润发曾是中国更赚钱的超市之一,在传统零售业的黄金时期,它不仅超越了家乐福和沃尔玛等国际巨头,还稳坐国内更大零售超市的宝座。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电商的崛起以及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化,大润发逐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17 年,阿里巴巴入主大润发,试图通过 " 新零售 " 模式重塑这家老牌零售商的命运。这场被外界视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重要一步,如今看来却未能如愿延续大润发的辉煌。
七年过去了,从昔日的传统零售霸主到备受瞩目的新零售实验场,大润发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与挑战。动荡中的大润发经历了什么?如今,面对新的不确定性,大润发还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吗?
一、未竟的新零售变革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百货、超市等实体零售在 2016 年就已经面临挑战。当更多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大润发这类传统零售商不得不寻求转型以应对市场变化。
2017 年,处于低谷的大润发迎来了转机——阿里巴巴宣布以 224 亿港元购入高鑫零售 36.16% 的股份,成为其重要股东。传统零售巨头与互联网巨擘的合作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随后,在 2020 年,阿里再次追加投资 280 亿港元,进一步巩固了对大润发的控制权,彰显了其在新零售领域的雄心壮志。
作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重要试验田,从入股之初,阿里就致力于将大润发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先后展开一系列措施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升级。2018 年,阿里将大润发接入旗下淘鲜达、饿了么和天猫超市等平台,通过这些线上入口获取新的增长点。同时,为了强化生鲜业务,推出了主打一小时送达服务的 " 大润发优鲜 "。
2018 年是阿里接手后的首个完整财年,但大润发并未实现预期中的大幅增长,反而出现了自 2016 年以来营收和利润的首次双降。
2020 年,阿里继续加大对大润发的支持力度。当时,曾任阿里副总裁的林小海加入高鑫零售,加速推进改革进程。一系列措施包括引入自助收银机、电子价签、刷脸支付等新技术,并与盒马合作推出 " 盒小马 " 项目,旨在提升门店运营效率。
此外,为迎合更高端的市场需求,大润发还尝试了会员店模式,推出了中润发、M 会员店等新业态。
短期内,阿里的新零售改造确实为大润发带来了业绩上的增长。2020 年,大润发以 1059.89 亿元的销售额位居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发布的中国超市百强榜榜首。但好景不长,线上流量的增长未能持续推动整体业绩,2021 年以后,大润发连续两年出现业绩下滑,尽管 2023 年勉强实现了扭亏为盈,却依然难掩颓势。
到了 2024 年,大润发的财务状况更加严峻。高鑫零售发布的 2024 财年业绩报告显示,在截至 2024 年 3 月 31 日的财年内,公司营收为 725.67 亿元,同比下降 13.3%。同时,公司年内亏损高达 16.68 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盈利 7800 万元,亏损幅度显著增加。
回顾大润发的新零售变革之路,从传统的商超模式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再到探索仓储会员式超市的新业态,虽然尝试了不少创新举措,但最终未能成功蜕变。
一方面,大润发在争夺线上流量的同时,失去了原本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尝试吸引中高端会员的努力与原有消费群体的需求并不完全匹配,难以满足他们对服务质量和个性化体验的高要求。
而且大润发建立仓储超市的时机稍晚,除了山姆、Costco 两大国际连锁品牌外,国内已经有盒马、fudi、永辉等新秀,想要与一众对手竞争绝非易事。
疫情之后,消费者习惯的进一步改变,尤其是社区团购等形式的兴起,给线下实体零售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也加剧了大润发业绩的下滑。
二、超市之王,今非昔比
2018 年,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在接受新零售智库采访时表示,阿里巴巴与大润发正在共同塑造一个新零售时代。尽管如今看来这一判断或许有些过于乐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历程中,大润发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这家创建于 1996 年的企业,最初是由台湾的一家纺织企业转型而来。大润发成立之初,国际连锁超市如家乐福和沃尔玛已经在中国站稳脚跟,但黄明端并没有因此退缩,他采取的之一策略是 " 模仿 ",在经营上对标家乐福,将高挑的重货架改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轻货架,以更好地适应当时的市场需求。
当家乐福和沃尔玛专注于一线城市并在繁华商业区选址时,黄明端则巧妙避开了与这些国际巨头的正面竞争,选择大规模进驻二三线城市,针对注重性价比的消费群体。直到 2009 年,大润发才在北京开了之一家门店。
这种 " 农村包围城市 " 的策略让大润发迅速占领了空白市场。同时,大润发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对价格和便利性的需求,推出了 " 一站式购物体验 " 的大卖场概念。通过源头采购、控制运营成本以及频繁的促销活动,大润发在低线城市赢得了广泛的消费者基础。
在中国零售业刚刚兴起的时期,大润发很快成为行业黑马。进入市场的第三年,其营业额就达到了 200 多亿元。2000 年,会员数量高达 150 万的大润发仍在高速发展。黄明端立下了超越沃尔玛和家乐福,成为中国之一零售企业的宏伟目标。
之后,大润发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使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更加适应门店节奏,并在内部管理上实行分红制度,将员工收入与门店销售业绩挂钩,从而增强了员工的积极性。
2009 年之后,大润发进入爆发期,以超过 400 亿元的营业额取代家乐福,成为中国大陆市场的头部零售商。2011 年,大润发与法国欧尚集团合并成立高鑫零售,并在香港上市。其股价更高曾达到 13.4 港元,市值更高时达到 1278 亿港元,市场份额超过了沃尔玛,被誉为 " 更赚钱的超市 "。
自此,大润发甩掉了国际零售商超的竞争者,真正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然而,正当大润发乘风破浪之时,一场互联网技术变革悄然来临。在大润发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京东和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这些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改变了人们的购物和消费习惯,给传统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大润发并非没有意识到这场危机。2014 年,他们推出了自有电商平台 " 飞牛网 " 以应对挑战,但在三年内投入超过 10 亿元后,很难与 *** 、京东等电商巨头抗衡。
2016 年,大润发位于潍坊的一家门店因物业问题关闭,打破了其进入大陆市场 19 年来从未关闭门店的记录。此后,面临转型压力的大润发被阿里巴巴收购,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到了 2024 年,高鑫零售不仅创下巨额亏损,还关闭了 20 家大卖场,大润发的零售神话似乎难以延续。
三、谁来拯救大润发?
近年来,国内外零售巨头纷纷面临收缩。
2019 年,苏宁易购收购了家乐福中国 80% 的股份,标志着家乐福集团正式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另一零售巨头沃尔玛也未能幸免,据联商网报道,从 2016 年到 2020 年,沃尔玛在中国关闭了约 80 家门店;仅在 2024 年上半年,就至少关闭了 15 家门店。
今年 9 月 23 日,国内商超之一梯队的永辉超市被名创优品以 63 亿收购。尽管名创优品创始人对此表示乐观,但业界普遍对这一接盘行为持保留态度。
如今,继永辉之后,大润发也面临着 " 被卖 " 的命运。相比大润发本身,外界更关注的是潜在买家。除了多次传出收购意向的中粮集团外,德弘资本、高瓴投资、润泰集团也被列为可能的买家,其中高瓴和润泰被认为可能性较大。
高瓴之所以成为传闻中心,与其丰富的投资经验和成功案例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巴巴入股大润发之前,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曾个人持有高鑫零售 5% 的股份。
另外,高瓴在零售连锁行业也有过 " 起死回生 " 的成功投资案例。2017 年,高瓴以 531 亿元人民币高价收购了破产的鞋业巨头百丽国际。当时,百丽的前景并不明朗,高瓴总裁张磊做出的决定,一度被外界不解。
在高瓴的运营下,百丽国际被拆分为滔搏国际和百丽时尚,前者作为国内更大的阿迪达斯和耐克经销商,掌握了多家运动品牌的经销权,并于 2019 年成功在香港上市。如今,百丽仍在冲击上市,而高瓴则有望成为幕后赢家。
另一位潜在买家润泰集团则是大润发的老东家。黄明端至今仍是润泰集团的副主席,与润泰集团总裁有着深厚的渊源。无论最终谁接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昔日的商超霸主已经被阿里摆上了待售的 " 货架 ",但这并不意味着失败。
只不过,传统商超仍面临着整体趋势下的重重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 2017 年起,国内超市门店数量持续下降,尤其是大型连锁商超的减少速度更快。从 2012 年的 11947 家降至 2020 年的 5340 家,降幅超过 55%。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国内商超或许需要对标仓储会员制超市。这类超市通常具有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性价比。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仓储会员超市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364.1 亿元,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387.8 亿元。
在传统超市衰退的大背景下,无论谁接手,大润发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大润发能否挣脱当前的困境,重振昔日辉煌,这将是新主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作者:高宇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