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封。作者供图
历史是立体多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亲历者的著述更加细腻鲜活,更具代入感。《我的解放战争——一个三野记者的战地日记》即为一例。书的作者是当时的战地青年记者沈如峰,所记时间跨度为1946年至1950年。这部日记之所以可称为“自历史”,在于40多万的文字既是个性的流露和心灵的私享,也折射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日记”记录了一个革命者对战争对生死的真切观察思考。解放战争是新中国的奠基之战,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甚至宝贵生命,只有亲历者,才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全面内战爆发后,作者参加了两淮保卫战、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采编了大量战地报道,反映战况、宣传事迹、鼓舞士气。并通过日记来记录工作生活,其中包含大量对战争态势、政治动员、行军打仗、后勤补给、军心士气、军民关系、俘虏工作等战事的描述和看法,与公开报道相比,更加随性直接、生动可感,为深入了解解放战争中的华东战场、中原战场提供难得的之一手材料。作者虽非战斗人员,但同样面临生死考验,日记最出彩的地方正是对于生与死的观察、体悟和情绪表达。在摄影记者刘保章牺牲后,他写道:“一个同志牺牲是一件很光荣而平常的事,但与自己亲近的同志死了,确实更加难过,而感到痛惜”,他感悟到“每一个身处前线的人,谁也不能肯定自己不会死或什么时候死,那么就应该勇敢”。
“日记”展现出人民 *** 为什么能打胜仗的原因。解放战争之初, *** 军无论人数、武器都远超我军,蒋介石宣称只要3-6个月,就可以取得胜利。但实际结果是,全面内战爆发仅1年我军就转入战略反攻,到1949年年底,仅用3年多时间就从根本上推翻了 *** 的反动统治。我军为什么能不断壮大和打胜仗?“日记”从多侧面给出了政治答案。莱芜大捷后,作者前往三营八连采访挖掘官兵“沉着、顽强、坚决、勇敢”的原因,报道了我军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特有的立功运动,激发了部队整体斗志,形成了无坚不摧的精神战力。济南战役前,宋时轮司令员作动员时强调“准备5000人的伤亡”,“我就准备参加到这5000人里面去”。包括前线记者在内的官兵们都争着准备做这“光荣的五千分之一”,全纵队上下,义无反顾。在行军途中,作者观察到,抬担架的老百姓得到了土改成果,阶级觉悟提高,对 *** 是恩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坚决支援 *** 和 *** ……是人民 ***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政治工作原则的鲜活体现,反映出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规律。
“日记”说明了战地信仰与恋情可以并行不悖。日记记录的是战时生活、行动,也记录了战争中人的思维、情感。《我的解放战争》中有一个闪亮点是作者对未婚妻王萍的思念和爱情故事。作者对于分处于不同战场、地域、环境的恋人执着坚定的感情,是支撑他事业、工作乃至生命的另一个精神支柱。日记真实表达了革命队伍中纯洁的爱情,表达了一个人在献身革命的同时并不排除对爱情的向往追求,人性的光辉烛照人生的道路,同时也展现了革命者“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崇高精神境界。其中长途寻找恋人的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而不间断写信给恋人的细节,感人至深,耐人寻味,余音绕梁。沈如峰、王萍的故事仅是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战争恋情的缩影,他们的故事不会重演了,但精神仍可为当代人回味。
“日记”反映了那一代先进青年在战争中不断成长的历程。3年多的战争生活非常残酷、非常艰苦,作者是个走上革命道路不久、从大城市里来的年轻人,恋人也批评他“丈夫气概不够,深入下层不够,不够刚强”。但时代造就人,事业感召人,苦难磨砺人,作者担任战地记者后,历经火线上的出生入死,行军途中的雪打雨淋,迅速完成了从学生到战士的转化,他自己都感叹:“这几个月的生活,再也找不到淮北中学时代的我了,我是在变,在紧张艰苦的战争中自觉磨练。”沈如峰的个人经历是当年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为英雄革命者的缩影,反映出党的纲领、党的事业对年轻人读书人的感召力、凝聚力。
革命战争年代,常年坚持写日记和保存日记都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时隔70多年,这部保存完整的战地日记得以整理出版,如同遗珠重焕光彩。
杨胜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