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孙传芳 凤凰网《CC 情报局》特约撰稿员
核心提要:
1. 6 月 30 日,17 岁的中国国家羽毛球运动员张志杰在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中,突然晕倒并抽搐,经过近半分钟的等待,医疗团队进场抢救。尽管被送往医院抢救,张志杰仍在当晚不幸离世。国内急救专家质疑,现场急救团队存在关键的技术性失误,可能最终导致这次死亡事件的发生。
2. 20 年来,已有上百名运动员在比赛现场或运动场上猝死,导致悲剧的原因往往与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在长期高强度的训练下,运动员可能因压力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并引发潜在疾病。而运动员们因身体机能较强,一些疾病在初期难以被察觉。为确保安全,运动场所应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包括提高现场急救反应速度、完善医疗设备和药品配备等;并做好运动员健康管理,包括定期体检、基因检测等预防措施,尽早排查潜在的健康风险。
3. 运动猝死不仅发生于职业运动员身上,在普通健身者中也时有发生,比如在学校操场跑步、夜跑猝死等。公众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应注意避免过度运动或在不适当的环境下进行锻炼;对于高危人群,更应该避免剧烈运动,在运动前进行严格的体检。
第二名中国17 岁天才运动员猝死,现场延误两分钟黄金救治时间?
继青运会 17 岁游泳冠军庆文怡猝死后,中国第二位 17 岁的杰出运动员,在赛场上晕倒后猝死。
6 月 30 日,中国国家青年羽毛球队运动员张志杰,在印度尼西亚参加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团体赛小组赛最后一场,对阵日本队的比赛时,在场上突然晕倒。经赛事组委会医疗部门和当地医院抢救无效,于当地时间 6 月 30 日 23 点 20 分去世。
教练立即上前查看,但是此时却不见医生踪影。
在等待了近半分钟后,现场的医疗团队才姗姗来迟,赛事医生和医疗小组对他实施抢救。在张晕倒两分钟后才被救护车送往医院。
不少国内外球迷在评论区表示,这种突然的跌倒和抽搐可能是急性心源性猝死,医生的速度太慢了,浪费了宝贵的一分钟,并质疑他们是否掌握了像心肺复苏类似的急救常识。
7 月 1 日,亚洲羽毛球联合会及印尼羽协发布公告:" 世界羽坛失去了一位天才选手。"
在得知噩耗后,张志杰家人悲痛欲绝,姐姐发文:" 他才 17 岁,场上倒地后经过漫长的等待医护人员才赶到,你说之一时间就进行救治,说当地医疗条件太差,叫我如何接受。" 对当地的救治表达了不满。
浙大二院急诊科卢骁医生质疑说:" 看了运动员倒地的视频,无比心疼。说一下我作为急诊科医生看到运动员倒地的想法:这么年轻的运动员猝死,猝死前有明显抽搐,从我的角度来说患者可能恶性心律失常可能性很大。
那么急救的关键就是医疗人员或者旁人之一时间判断情况,并且现场心肺复苏,拿到 AED 并且除颤,而不是把患者放到担架上就走,患者可以边复苏边送到医院急救,甚至进行 ecmo(一种人工生命支持系统),还是有不小的概率能够抢救回来。
报道说是两分钟内被送往医院,但是不知道现场急救了没有(视频里没看到);现场的急救对患者的生存和后面的脑复苏(是不是醒得过来)至关重要。
我从视频看到的角度来讲,印尼方面在体育赛事现场保障方面是没有做到位(现场进去的不知道是专业医务人员还是赛场的志愿者),医疗保障准备可能存在不足,可能赛场做了一些工作我们没有看到或者知道;记得上个月和印尼的急诊科专家交流,他们的急救水平确实也没有我们国内一线城市高。
医疗保障对于大型体育赛事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参与了好几次大型赛事的医疗保障,会制订很多方案包括应急的处理流程。当然,我还是要说,疾病多样性,每个人都不一样,同样的疾病在每个人上的治疗效果都不一样,但是之一时间的救治比什么都重要。"
▎张志杰 2007 年生于嘉兴,2023 年进入国家青年队。他获得过 2022 年全国 U 系列羽毛球比赛 U15-17 总决赛 15 岁组男子单打冠军,2023 年全国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乙组男子单打冠军、男团冠军,2024 年荷兰青年羽毛球国际赛男单冠军,2024 年全国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乙组男团冠军。
近 20 年来,有数十名运动员猝死在比赛现场、运动场上 !
据不完全统计,近 20 年来,至少有数十名运动员猝死在运动场上。
而那些令人震惊的时刻,有时就发生在我们眼前:2023 年 1 月 2 日晚,数百万美国人在电视直播中亲眼目睹了布法罗比尔队 24 岁的达玛 · 哈姆林 ( Damar Hamlin ) 在完成一次铲球后倒地身亡。
2003 年 6 月 26 日,喀麦隆国家足球队国脚维维安福在与哥伦比亚队进行的联合会杯半决赛第 72 分钟时,维维安福突然摔倒,舌头吞入咽喉,当即猝死。在中国知名度较高的美国排球运动员海曼,1986 年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球场上。
2001 年,中国男排国手朱刚,在训练时因心脏血管瘤破裂去世。2011 年 12 月 17 日,效力于 NBA 亚特兰大老鹰的科利尔猝死在训练场上。2011 年 4 月 3 日,阿根廷橄榄球运动员迭戈 · 塞拉尔于当天比赛结束之后觉得身体不适,在被救护车送往医院的途中猝死,医院证明其死于心脏病。美国篮球运动员威尔特 · 张伯伦、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 " 花蝴蝶 " 格里菲斯 · 乔伊娜等均在体育生命全盛期在睡梦中去世,震撼体坛,至今死亡原因不明。
2007 年 7 月 26 日,61 岁的著名足球教练、前辽宁队主帅王洪礼在沈阳去世,享年 61 岁,死亡原因是心源性猝死。王洪礼的离世在足球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据了解,王洪礼生前并没有任何心脏病史,医院方面透露,王洪礼的猝死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心脏承受压力过大而造成的。
猝死、心脑血管疾病成为运动员挥之不去的噩梦,诸多年富力强的青年运动员在赛场上或睡眠中溘然长逝。
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 24 小时内意外死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心脏病学家的说法,叫做运动猝死(exercise sudden death)。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运动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其最主要表现形式。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运动员的不幸猝死?看上去健康的运动员为何反而是高危人群 ? 哪些运动易出现运动性猝死?如何预防?
▎青运会 17 岁游泳冠军庆文怡猝死。
运动何以夺命?高达 80% 的猝死运动员没有心脏病症状或家族病史!
对于张志杰与其他的运动员来说,心脏骤停 ( SCA ) 是年轻运动员死亡的主要原因。
美国的一项研究报道,运动员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为 2.3-4.4/10 万人 / 年。男性运动员发生猝死(SCD)的风险为女性的 5 倍,SCD 在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女性心血管异常的发生率较低有关。
调查显示,美籍加勒比黑人从事竞技性运动的运动员 SCD 的发生率为 5.6/10 万人 / 年,高于其它人种运动员,原因可能与患有肥厚性心肌病(HCM)的黑人运动员猝死风险更高有关(黑人运动员为 20%,白人为 10%)。SCD 在不同类型运动间也存在差异,在美国,从事篮球和橄榄球的运动员 SCD 发生率更高,而在欧洲,足球运动员 SCD 的风险更大。
心脏骤停有很多原因。其中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病发作、心脏肥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缺陷和心脏移植问题。有时,胸部意外受到打击也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
不幸的是,心脏骤停的症状与许多运动员几乎每天都会经历的症状相似:呼吸短促、胸痛、心跳加速。
2015 年欧洲公布的一项研究中,2354 名参加夏季或冬季奥运会的运动员,有 171 名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脏病,比例高达 7.3%。孙杨曾因心脏不适退出喀山世锦赛 1500 米自由泳决赛;女排名将惠若琪的心脏之前被确诊为室性心动过速。
35 岁以下易发生猝死的原因以遗传性或先天性心脏异常为主。肥厚型心肌病是年轻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占 1/3 以上。
但 2022 年 6 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旗下期刊《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了关于如何使用基因检测预防运动员心源性猝死和确保安全锻炼的建议。这篇研究表明:高达 80% 的猝死运动员没有心脏病症状或家族病史!
美国一家权威科研机构曾对全美猝死的 158 名运动员进行了统计研究,在这 158 人中,有 134 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而这 134 名猝死的运动员中,仅有 1 人确诊患有心脏病。也就是说,在死亡降临前,运动员一般无法知道自己身上隐藏着 " 杀手 "。
梅奥诊所的一项研究,把因胸部受到重击而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状况,叫做心脏震荡。当运动员的胸部受到运动器材或其他运动员撞击时,可能会发生心脏震荡。这种情况不会造成心肌损伤,但会改变心脏电信号传导。如果胸部在信号传导周期内的特定时间点受到撞击,则会引发心室颤动。这种心脏震荡导致的心脏骤停更为凶险,也更为隐蔽。
运动员与普通人健身如何预防猝死?
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2019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运动猝死发生比例更高的运动项目是跑步,占 33.98%,其次是足球、篮球。
运动猝死不仅发生在职业运动员身上,在普通健身者中也时有发生,比如在学校操场跑步、夜跑猝死等。
关于运动员猝死的预防,目前美国和欧洲均在开始早期识别心脏骤停研究。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和心肺复苏能够显著地提高运动员的生存率。最近一项包括 1710 个配置有自动体外除颤装置的美国高校的研究发现,在经历 SCD 的 36 例患者中,23(64%)的成功存活,提示早期的除颤能够改善发生 SCD 的年轻运动员的预后。
虽然运动猝死无法预防,但仍有一些规律性的事项需要注意,比如减轻运动负荷,不宜在运动过程当中一直保持甚至超过更大心率,不要在非常累的情况下去运动,也不要运动到精疲力竭的时候。
运动员中暑往往是马拉松跑与其他运动中另外一个常见的危险之一,其发生率远高于心脏骤停。
参加运动训练或比赛前进行严格体格检查,及早识别运动猝死的高危人群,并减轻运动量或者退役。
再就是,如果从来没有跑过步,超过四十岁,建议不要跑马拉松与剧烈运动。有研究者评估了 2000 年 1 月 1 日至 2010 年 5 月 31 日在美国与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赛跑相关的心脏停搏的发生率和结局。结果在近 1100 万名跑步者中,59 名参与者发生了心脏停搏,平均年龄 42&plu *** n;13 岁,其中男性 51 名。发生率为 0.54/100000 名。在 59 例心脏停搏病例中,42 例(71%)为致死性。马拉松期间的心脏停搏发生率显著高于半程马拉松。
运动是为了健康,但不是为了搏命。
愿大家安全健身。
发表评论
2024-09-30 18:45:3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