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问道”环节,主持人白岩松(左)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专家徐建国(右)互动。北京横山书院供图
美国汉学家、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史瀚文作主题讲座。北京横山书院供图
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陈军在开幕式上演奏《战马奔腾》。北京横山书院供图
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卧薪尝胆的典故,从曲水流觞的墨香到竹林七贤的酒香,浙江绍兴作为古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在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源远更需流长,11月9日,第六届会稽山讲坛暨第十六届文化中国讲坛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举办。
本届讲坛的主题为“天容海色本澄清——诠解人类文明中的东方智慧”。众多专家学者共话东方智慧的微言妙义,同寻文明发展的中国式答案。
从中华文化中寻求世界问题的解法
从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平的《让城市因历史而美丽》,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的《凝聚东方的智慧:汉字与对联之美》;从金融学家肖钢的《积极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到经济学家章政的《新形势下传统产业的出路和新兴产业的困境》……东方智慧浸润在国计民生、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还有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专家徐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李焯芬,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围绕“之江问道”主题,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分享所学所思。
有一个举世公认的事实,中国经济长达数十年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对此,谢维和说:“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即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别是其中‘中和’的理念。这也是中华文化能够经久不衰的内在原因。”
所谓“中和”,是在处理各种事务时能够恰到好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非常高的地位。加拿大教育家许美德曾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阴”和“阳”两个概念是相对立的,但又长期并存,不像是西方那种追求化解的做法。它们保持相对,又存有弹性和创造性。
谢维和说,中华传统文化并不将对立的关系看成是绝对的,也不以某种“非此即彼”的思路解决冲突与矛盾,而是能发现其中的同一性,进而达成一种彼此和谐、相得益彰的形态与局面,并且将这种 *** 作为人世间的更高境界与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
作为原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数家珍”。他开宗明义:“对于杭州这样一座拥有8000年文化史、5000年建城史的城市而言,如何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我认为,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他还带来“杭州经验”:一是保老城、建新城,二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三是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四是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王国平用德国一位著名历史学家访问中国后说的一句话作为总结——“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你们明天都将会拥有;但是你们今天拥有的一切,我们将永远不可能拥有。”
西方学者聚焦敦煌
在本届讲坛上,有两位西方学者都为中国的敦煌着迷。他们是美国汉学家、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史瀚文与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高奕睿。
在题为《从敦煌到达·芬奇:东西方文化与精神的融合之路》讲座中,史瀚文带来他的发现:一幅绘于940年左右(中国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描绘的是于阗八大守护神之一的悉他那天女,与达·芬奇的油画《救世主》中描绘的基督,有着几乎一样的右手手势且左手手握球体。
“这项发现突出了跨越时空的文化连接,展示了敦煌资源如何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和思想交流提供洞见。”史瀚文说。他惊叹于莫高窟的石窟壁画和雕塑中不同文化的同时存在,“它们并不试图互相斗争或征服,而是和谐共存”。
1987年冬天,高奕睿之一次来中国,那一年,杭州大雪,这让他印象深刻。但彼时他不会想到,今后会到浙江大学教书育人。
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上,高奕睿谈道,在当今世界中,“全球化”和“碎片化”在抗衡。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人们和平团结的同时保有自身特质?“传统文化有助于理性的思辨,我们或许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这一次,高奕睿带来题为《作为朝圣之路的丝绸之路》的讲座。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高奕睿说:“敦煌文化本身就是融合的文化,处于多种文化的交汇处。这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模式,在交流中释放了巨大的能量,在全球化的今天亦有借鉴意义。”
和而不同的民乐成为传递思想的桥梁
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陈军的一把二胡,从本届讲坛开幕式的《战马奔腾》,到闭幕雅集的《赛马》,贯穿始终。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陈军说,中国的民族器乐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有着独特的审美,而且历经千百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陈军之一次出访演出是在1985年,当时,西方观众对他手上的二胡“闻所未闻”,而随着中国的发展,民乐不仅在中国年轻人中成为“国潮”的表征之一,还漂洋过海,得到越来越多海外观众从好奇到欣赏的目光。“这些古老的乐器和传承下来的演奏方式,正好与当代的人文追求相契合,没有工业化的完美,有着真实的瑕疵和独特的美学。”
民乐是古老的,但并不意味着脱离时代。“民乐历经很多时代,每一个时代都会在它身上留下印记。现代人演奏传统乐器,自然而然会把很多现代元素融入其中。我非常鼓励年轻一代用不同的形式来完善中国的民乐。”陈军以二胡举例,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的父亲就创作了《战马奔腾》,把很多过去大家认为是二胡的“杂音”变成了音乐表现中必备的声音。
现在不少音乐会上,能看到民乐和交响乐、爵士乐等的合作,中国的民族乐器也能演奏西方的古典乐。在陈军看来,这是音乐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并没有谁更“高级”,“只要有乐谱,什么样的音乐民族乐器都可以演奏,只不过演奏出来的效果和原版是不同的——和而不同”。
陈军曾经听过一群20来岁的学生演奏民乐版本的《威廉·退尔》序曲,原版的稳重变成了血脉偾张的青春激昂。“音乐最终是要感染听众,只有能感染听众的音乐,才能成为传递思想的桥梁。”陈军说。
文化中国讲坛于2008年由叶嘉莹先生、汤一介先生和方立天、刘梦溪、叶小文、林毅夫、楼宇烈、陈洪、湛如等教授共同发起。本届讲坛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横山书院主办,中国青年报社为战略支持媒体,绍兴市柯桥区稽山书院承办,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协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发表评论
2024-12-17 16:15:30回复
2024-12-17 16:18:4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