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关键时刻,成为“人气王”。
——————————
年关将至,不仅迎来跳槽小高峰,亲戚催婚也即将送达。在充满挑战的年底,不少人迫切寻求在面试、联谊等社交场合给人留下好印象、帮助自己脱颖而出的制胜策略。别急,心理学家来帮你忙了。无论是想拿到心仪的录用通知,还是想早日脱单,心理学研究能教你如何在关键时刻,成为人人都爱的“人气王”,或者被某个人独特地喜欢。
有一项心理学研究招募了139名参与者,把这些彼此不认识的成年人分成26组,每组由4人至6人组成。参与者被要求先在组内简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专业和兴趣爱好等个人基本信息,随后私下向研究者提供自己对其他组员的好感度评分,即回答“你觉得这个人讨人喜欢吗”“你想了解这个人吗”“你想和这个人成为朋友吗”等问题。接下来,每名参与者分别与组员进行自选主题的5分钟对话,研究者对这个过程进行全程录像。所有对话结束后,参与者再次提供自己对每名组员的好感度评分。最后,研究者请受过专业训练的21名观察者分别独立观看录像,识别和评估领导、主导、自信、自夸4种个体行为,以及礼貌、仁慈、热情、友好4种群体行为。
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是人际互动行为的两种类型。个体行为以高度的主导地位和自信为特征,如自信地分享自己的经历、主动引领话题的导向等。这种类型的行为通常能彰显一个人的权力、地位或能力,一般而言都是利己的,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权力或资源。而在一对一的互动中,个体行为有时候能让双方受益,因为对于互动伙伴来说,如果对方表现出个体行为的反面——极度拘谨或羞涩,这会营造一种紧张不安的氛围,导致交流不顺畅。但一个人的主导地位是以他人的服从为代价的,所以个体行为可能给互动伙伴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比如某个人主动自我介绍、侃侃而谈,可以打破僵局,他人可以迅速加入聊天,这是对他人有益的;但如果这个人话又多又密,其他人根本没法插嘴,他人则会感到不被尊重,甚至产生被忽视、被否定的强烈负面情绪。
不同于个体行为可能互惠互利,也可能损人利己,群体行为则讲求合作共赢。群体行为以温暖和友好为主要特征,是为了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关系,或融入集体时表现出的热情友好的行为,往往能体现归属感、温暖和爱,对群体内所有人都有益处。例如一个人在一场活动中主动帮他人指引方向、递交物品、开启话题,会让其他人感觉更放松舒适,能更好地享受活动。
研究者从两个方面对结果进行分析:在个人层面上,研究者想探讨一个人表现出哪些行为会令这个人被很多人普遍地喜欢,这被称为受欢迎程度;在关系层面上,基于一对一的互动,一个人表现出哪些典型的行为,会得到其互动伙伴的喜爱,这被称为独特喜欢。
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经常表现出群体行为和一定程度个体行为的参与者普遍更受他人欢迎,这与我们的常识是一致的,大家都喜欢待人友好、自信大方的人。此外,表现出更多的群体行为不仅能使人更受欢迎,也更可能获得互动伙伴的独特喜欢。
所以,无论你是希望获得更多人的喜欢,在一群人中脱颖而出,还是希望你在意的某个人对你留下深刻印象,你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多展现出自己亲切友善而又不失魄力的一面。比如不少工作单位会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考核应聘者,面试官通常会在最后让所有组员投票选择表现更好的人,这个投票也会影响面试官的最终选择。虽然组员之间是竞争关系,但大家通常会对提醒注意时间、认真倾听并协调发言、在讨论陷入瓶颈时提出新颖观点的应聘者青眼有加,这些善意或有领导力的举动会让一个人闪闪发光,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而在联谊活动中,帮忙倒茶、分发餐具、主动打破僵局积极参与活动等举动也能悄然打动人心,使你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欣赏。
但令人意外的是,研究结果还发现个体行为并不能唤起他人的独特喜欢,恰恰相反,对特定互动伙伴表现出过多个体行为时,会引发伙伴的厌恶。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基于善意的一定程度的主导行为能获得他人更多的青睐,但过犹不及,过多的个体行为可能会让你的互动对象感觉不舒服。在群体面试中,应聘者通常不喜欢总是抢先发言、内容过长、打断他人的对手,而面试官也可能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在相亲约会中,总是夸夸其谈、俨然一副“懂王”模样、时常流露出优越感的相亲对象也会令人不喜。因此,当你试图获取特定对象的欢心时,要适当减少控制欲明显和领导力过强的个体行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无论是获得群体的普遍喜爱,还是令某个人情有独钟,都可能为个人带来实际的利益,例如在面试后获得工作机会,或在社交活动中遇见潜在的发展对象。这对我们来说不仅很重要,还很必要,因为我们都渴望得到认可,需要被包容,希望获得人际支持,人际纽带的建立和维系对我们维护心理健康和提升幸福感都至关重要。希望我们都可以合理运用群体行为和一定的个体行为,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人际目标,收获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和幸福生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