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最近很火的新名词,简单来说就是在工业场景作业的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进工厂已成定局

人形机器人产业已从早期技术验证阶段进入商业试水阶段,带来的商业潜力值得企业重视。

▍工业场景落地需求明确

近期,丰田就尝试与波士顿动力合作,希望将基于AI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带到汽车工厂装配线,波士顿动力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在现代汽车工厂部署专注于特定任务的类人机器人,同时与丰田合作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的长期目标。

无独有偶,最近优必选正式发布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已进入比亚迪等汽车工厂实训,与L4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协同作业,助力实现室内外物流场景的无人化和规模化商业落地。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个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等协同作业的工业场景解决方案。

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也进入汽车工厂,目前已经有2个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特斯拉的弗里蒙特工厂工作,还能自主作业,它们可以从生产线末端取下电池单元,并将电芯放入运输箱中,明年预计将有更多Optimus进入特斯拉工厂工作。

汽车制造商们一直处于自动化更多装配线流程的最前沿,以削减劳动力成本并提高工人安全体系。根据总部位于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最新数据,在全球范围内,汽车行业在工厂部署机器人助手的数量仅次于电子制造商们,2022年汽车制造行业新增机器人装置约占四分之一。

根据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6月,中国汽车制造业累计用工人数为454万人。比亚迪2023年报公布总人数为703,504人,其中生产人员为524,673人,生产人员占比约74.6%。据此估算,仅中国汽车制造业生产人员就约有339万人,假设人形机器人替换工人的替换率为10%,那么中国汽车制造业有约34万台人形机器人潜在需求。

在国外汽车工厂,工业人形机器人已经被认为是具备竞争力的方案。人形机器人对劳动力有强替代性,海外人工成本昂贵,且工会力量强大,若考虑工会力量,目前美国汽车工厂工人平均薪酬24美元/h, *** 员工周薪1100美元(≈27.5美元/h)。

在一些知名汽车工厂,这些工人的工资更高,例如丰田美国工厂工人34.8美元/h,德国大众汽车工人起薪13.5欧元/h(≈14.7美元/h)。

而机器人时薪比海外人工低很多,理论上可以24h工作:假设机器人5年折旧、1年工作350天*24h、每年保养维修是本机价格的15%,若人形机器人定价10万美元,成本4.2美元/h,若定价2万美元,成本0.83美元/h。

对于工厂而言,这就是2~3年能够收回成本,综合ROI已经值得考虑。

工业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在中国也非常明确,兼顾效率和用工成本是企业持续关注的问题。人社部、工信部、教育部公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2025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缺口将接近3000万,缺口率达48%。其中搬运与上下料、焊接与钎焊、装配与拆卸三个领域一直是缺口较大的领域。

不少厂商看到,人形机器人以其更适应非结构化环境的优势,未来有望缓解制造业中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但目前,工业人形机器人的对手效率依然很高,这些工人基本能在50秒内完成拾取零件、找对位置完成组装、复核质量等一系列复杂任务。

当前人形机器人强于人类的地方并不算多,尤其在效率方面。但它忠诚度高,比人类更认真,不开小差,而且不断学习进步,不会闹 *** ,灵活性也会不断提升。

▍工厂人形产品怎么做

目前,全球厂商的工业人形机器人仍然处于试点阶段。按照一般行业估算,年产10万台才是小批量生产,100万台为进入量产期,数百台仅仅是产业试点。

那么在试点到小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进入场景核心决定因素不是机器人价格,而是机器人的性能、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等。

例如优必选就非常清楚工业人形机器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实战数据积累以及作业能力,基于清晰的商业化认知,优必选也是目前少数打通技术-生产-终端场景全链条的企业。

一方面优必选开始抢跑与多家车企合作探索工业应用,在全球率先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等汽车企业,并已跨产业与富士康、顺丰在内的多家行业领导企业合作,在实战中积累充足的真实数据,搭建包含多类人物场景的大模型微调自有数据集,用大模型+小模型这种相对标准化的架构方案,优化机器人可靠性和控本的经验,并可及时根据客户需求有效迭代。

另一方面优必选设计出第三代有压力监测功能的灵巧手,优化了腿足运动性能,让人形机器人可以更灵活切入指尖等相对高端的工种,同时打通工厂MES,提升竞聘能力,其应用具备一定典型性。

又例如国外Agility Robotics的目光则是仓储物流领域,在物流领域,随着工业制造步入4.0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发力柔性制造,对场内整体的定制化解决方案需求更高,同样将推动仓储物流走向全面智能化、柔性化。而且仓储物流也是一个自动化率相对较高的工业场景,物流行业存在大量繁琐重复的工作,如搬运物料和箱子。

Digit在这几年间,从V1升级至V4,做法同样是强化作业执行能力,其不仅把手换成了能用于移动周转箱的末端执行器,还优化了头部与眼睛,支持人机跟随和互动,同时打通了MES系统。

这种做法与原先仓储物流机器人切入市场的逻辑别无二致。

前段时间智元机器人与均普智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也是计划在均普智能搭建的“异构智能工业物联网”基础上,人形机器人在不同智能制造场景中实现数据积累、算法迭代、场景泛化等,并实现大数据引导的协同生产,通过数字孪生对生产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完成机器人软硬件系统的持续迭代升级。智元机器人计划在10月完成人形机器人量产。

开普勒在今天发布的K2人形机器人,针对的同样是工业物流场景,进入到工业仓库中,实践搬运料箱、分拣快递等工作。不同点在于其加入遥操作能够实现具身操作,而且机器人实际灵巧手性能表现优越,不仅能够双手搬起箱子,而且还能够抓起顺丰快递袋,带来了不错的市场想象力。

工业人形机器人不同于家庭版人形,其定位主要针对工业场景打造,需要具备典型的工业属性。

工业场景一般以成本为导向,若人形机器人落地工业场景后,操控效果、成本效益不及人类劳动力,则会影响工业场景的应用意愿,或会限制机器人的数据采集和迭代速度,对通用人形机器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目前,这些企业大多数都学会了从工业场景入手,寻找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可能性,而持续强化机器人的作业能力又一直是核心。

在这个阶段,进入工厂的人形机器人可以总结几个典型的发展方向:安全性、作业可靠性、长期稳定性、实用性、高负载、灵活性。厂商试图在某一个或者多个之间,找到利润和卖点的平衡。

▍结语与未来

有机构预计,如果全球小批量生产达到10万台机器人,预计可以替代1/10长尾工况的工位,100万台产量下,机器人不仅能满足智能制造工厂的需求,也开始进入服务业甚至家庭。

此时,硬件价格的降低与软件的泛化能力才会真正成为企业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随着政策端加大支持力度、软件端受大模型支持,才有望随着Al技术迭代带动机器人软件层能力升级,快速迭代进硬件端,让核心硬件的精度要求降低,场景泛化性加强,从而带动本机降本,供给端涌现更惊艳产品,总体成本下降至低于单个人类成本,在大规模量产最终推动终端价格下探,人形机器人迎产业元年。

人形机器人厂商需要脱离“卖铲子”的思维,真正能实打实落地到场景寻找产业金矿,只有打通应用能力的企业,未来才有望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这在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信部的解读中已经点明:深化场景应用,培育壮大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等新领域新赛道,支持企业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聚焦典型行业的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梯度培育一批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的智能工厂。

创造价值,才是当下人形机器人产品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