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不仅满足了大家对奇闻异事的好奇,也可以成为一场关于科研价值的科普公开课,提醒人们别轻言 " 研究无用 ",学会以更加开阔理性的思维看待科研探索

媒体:中科院专家千里求购“果菌王”,别轻言研究无用

梅雨季,家里的一只苹果竟然长出了 " 白色蘑菇 "。近日,浙江德清县的邓女士将这一罕见现象拍照发到社交媒体上,获得近 3 万点赞量,还收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读博士许容聚的私信,求购这只苹果做研究。很快,这一 " 苹菇 " 搭飞机抵达千里之外的昆明实验室里,成为许博士的研究对象。

据澎湃新闻报道,许博士所在的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主要从事真菌种质资源、航天育种等研究。他表示,在网上碰巧看到邓女士发的照片,认出 " 白蘑菇 " 是白参,但好奇为什么会长在苹果上,而且长势这么好,想拿来和航天育种的白参做比较研究。

对于邓女士和许博士的神奇互动,网友们反应不一。有人感慨 " 这才是互联网的意义啊 "" 科学家都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 ",有 " 吃货 " 网友好奇这白参有没有苹果味。当然,网上也不乏质疑声,有网友就直言:" 把这一现象研究得那么透彻,意义在哪?"

其实,这类在一般人看来较为稀奇的现象,对专业领域的专家来说,却可能会激发一系列问题意识,甚至成为自身研究的重要突破口。比如,这白参是否系通过孢子侵染苹果果柄而 " 扎根 " 的?其成长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它属于哪个具体物种,又是如何在 pH 值不算 " 友好 " 的情况下获取营养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这样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让人们对这一菌种的科学认识更近一步,这本身就是意义和价值所在。

从更为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对 " 苹菇 " 样本的研究也有可以预见的社会意义。正如许博士所说,白参作为重要的食用菌,具有很大的栽培价值和经济价值,该菌株仅靠很少的基质就能长得如此强壮,可以为日后的白参菌种选育提供参考。另外,如果白参菌丝真的侵染了苹果的菌肉或者树木本体,就有必要警惕白参可能会对苹果种植产生影响。

除了当下可以明确的研究效益,有时候科学研究带来的更大 " 惊喜 " 恰恰是不可预见的。居里夫人曾说道:" 当镭被发现时,没人知道它会在医院派上用场。这项工作是一项纯粹的科学,这证明不能从直接有用的角度来考虑科学工作,它必须为自己、为科学之美而做。"

回顾人类科学史,会发现类似起初不知用处何在、最终对科学变革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案例不胜枚举。专家们每一次追随兴趣的研究、对 " 异常 " 情况的追问、向 " 无人区 " 进发的探索,都是为所在领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拓展作出贡献。古往今来,也正是人们一次次 " 打破砂锅问到底 " 的探究,才逐渐拼凑出了我们对于大自然更加完整的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专家千里求购 " 果菌王 " 的事件,不仅满足了大家对奇闻异事的好奇,也可以成为一场关于科研价值的科普公开课,提醒人们别轻言 " 研究无用 ",学会以更加开阔理性的思维看待科研探索。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