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8 日,多家媒体报道称,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将进入合并谈判,并表示正在探索未来合作的可能性,以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相关消息称,本田和日产最快将在 12 月 23 日发布有关可能合并的声明。

本田与日产合并?中国车企或是“幕后推手”

日产中国对外回应,媒体关于 " 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正在考虑业务整合 " 的报道内容并非基于三家公司所发布的公告。今年 3 月和 8 月,日产、本田、三菱汽车在公告中表示将整合各方优势,探讨各种合作可能性,但目前尚未做出决定。" 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发布更新信息。"

与此同时,本田方面也强调,正如今年 3 月和 8 月所宣布的,本田和日产汽车株式会社、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三方根据各公司的优势,共同讨论未来合作的各种可能性,包括媒体报道的内容,目前尚未作出任何决定。如有最新情况,将在合适的时间向利益相关方进行通报。

合并不一定能带来起飞

虽然双方合并的消息还只是捕风捉影,不过我们也不妨设想一下本田和日产如果真的合并,就一定能够挽救两家当前遇到的困境么?

先看看最新的一家合并式 " 巨头 "Stellantis 集团的故事吧,2021 年,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标致雪铁龙集团合并成为 Stellantis 集团,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就此诞生。

2023 年,集团首任 CEO 唐唯实通过裁员、精简产品线和转移生产至低成本地区等措施,使 Stellantis 集团净利润达到历史更高的 186 亿欧元(约合人民币 1421 亿元)。但进入 2024 年,Stellantis 集团却遭遇挑战,盈利和销量持续下滑。今年三季度财报显示,Stellantis 集团的营收同比下滑 27% 至 330 亿欧元,出货量同比下滑 20%。

其中,北美市场交付量同比下降 36%,跌幅在各大区域市场中更高。有观点认为,Stellantis 集团在北美市场的失利,与其高定价策略有关。此前,由于供需失衡,其高定价策略一度成功,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这一策略开始显露弊端。Stellantis 坚持高定价策略,拒绝下调车辆售价,导致库存积压和市场份额萎缩。

在中国市场,Stellantis 集团仅剩下的神龙汽车也表现不佳,今年上半年销量仅为 3.77 万辆,同比下滑 14.77%。

超豪车型领域,Stellantis 旗下的玛莎拉蒂面临着严重下滑的窘境。据 Stellantis 的最新官方数据显示,玛莎拉蒂第三季度销量与 2023 年相比下降了 60%,年初至今的累计销量下降了 58.3%。而在中国市场,乘联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9 月玛莎拉蒂在中国市场的进口销量仅为 38 辆,同比暴跌 87%。

根据 Stellantis 集团财报,今年上半年,Stellantis 集团净营收约 850.17 亿欧元,同比下滑 14%,低于预期的 870 亿欧元;净利润约为 56.47 亿欧元,同比下滑 48%,低于预期的 69.7 亿欧元。

9 月 30 日,Stellantis 集团宣布下调 2024 年财务预期。Stellantis 集团表示,因全球汽车销量放缓,以及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加剧,汽车行业的竞争形势有所加剧,预计 2024 年的营业利润率将下滑至 5.5% 至 7%;预计 2024 全年自由现金流预期将在 " 负 50 亿至负 100 亿 " 欧元之间。

Stellantis 集团这个最新的汽车联盟,用自己当前的经历告诉大家,合并不一定就是强强联合,开始起飞,也会遇到困境。

合并组成联盟,本田尚未尝过甜头,但日产是明白这个味道的。1999 年,雷诺收购日产汽车公司股份,双方结成雷诺 - 日产联盟;2016 年,雷诺 - 日产联盟收购日本三菱汽车,形成雷诺 - 日产 - 三菱联盟。日产多年来对联盟中权利不平衡现象不满。2018 年,曾任雷诺首席执行官的卡洛斯 · 戈恩在日产首席执行官任上被捕,联盟内部关系持续紧张。

到了 2023 年 7 月,雷诺和日产正式宣布,双方就 2023 年 2 月签署的约束性框架协议完成最终协议。按照协议,雷诺同意与日产进行 15% 的交叉持股,即雷诺将把另外 28.4% 的日产股份 *** 给一家法国信托机构;在股份被出售之前,股息和股份出售的收益仍将完全归雷诺所有。

也就在与雷诺确定了 " 分手 " 消息之后,日产转而与本田开启了甜蜜期。8 月,日产、本田已就电动化技术开发和车载软件的共同研究等方面进行磋商、合作。

中国车企或是 " 幕后推手 "

或许,日产是更愿意主动与本田 " 合并 " 的那个,假如消息成真的话。不久前有媒体报道,至少有两名日产高管证实,日产汽车正在到处寻找新的投资者,否则日产汽车将会在 12~14 个月内破产,因为预估账上的现金只够撑到那时候了,没有新的投资人输血就必死无疑。为保住现金流,日产决定将全球产能削减 20%,并裁员 9000 人,同时大规模压缩公司销售、一般和管理费用。日产汽车 CEO 内田诚带头,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也紧跟其后,自愿削减 50% 的薪酬。同时日产还出售了三菱 10% 的股份,以筹得 686.4 亿日元的现金来应付开支。

日产传出 " 快破产 " 消息是因为卖不动了么?并不是。今年前三季度,日产汽车的全球销量为 250.58 万辆,同比微增 0.4%,虽然销量没有下降但是利润却暴跌,今年的第二季同比去年从 1286 亿日元降低到了仅 9.95 亿日元,而第三季度直接净亏损了 93 亿日元。

日产并非唯一一家利润下滑的国际汽车巨头,丰田、本田、大众、宝马等品牌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是一个重要原因,不仅是中国汽车市场,海外市场同样如此。泰国市场中国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 10%,沙特和澳洲已经达到了 15%,墨西哥和以色列甚至达到了 25%。中国品牌市占率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国际巨头的份额在下降。

本田、日产双方在电动化技术上,都属于走在前列却没有在大规模推广上获得优势,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崛起,是制约国际巨头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日产与本田双方在电动化、智能化上,都没有了明显优势,于是,有不少网友调侃 " 日产或者本田不如接盘极越,以更低成本取得智能化、电动化的领先地位 "。

在中国车企的压力下,国际大厂选择抱团取暖也并不意外。但也不用过于惊诧,不少你听过名字的知名车企或者汽车品牌,都是曾经抱团合并而来。不少品牌名字就很直观,例如奔驰戴姆勒、捷豹路虎,还有现代起亚,标致雪铁龙等等。分分合合,在国际汽车市场,并不稀奇。

如果本田与日产真的走向合并,在超过百年的世界汽车史上不过又是一次 " 常规 " 的合作。但不常规的是,这次巨头车企的合并,我们开始看到中国车企带来的影响。

潇湘晨报记者胡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