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摄影:搜狐科技

我国6G关键技术新突破!张平院士:基于语义通信,可在4G链路上实现6G传输能力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张雅婷

“我们提出的语义信息论,弥补了基础理论的短板,让中国跟其他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近日,在“信息论:经典与现代”学术研讨会上,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对外介绍了关于语义信息论方面的理论突破、语义通信的关键技术。

基于语义信息论,张平院士团队搭建了国际首个面向6G通信与智能融合的外场试验网。该试验网验证了语义通信在4G链路上可以达到6G传输能力,语义信道容量突破了香农极限对通信系统的禁锢,在三项通信核心基础指标上均获得10倍的性能提升。

张平院士告诉搜狐科技,语义通信技术落地没有困难,实验证明了理论是可行的,现在就是需要被大规模采用,希望成为6G国际标准,让同行认可它的先进性。

如何突破经典理论极限?

1948年,克劳德·香农发表的经典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在信息论以及香农公式的基础上,通信技术不断发展。

不过,经典信息论指导下的通信技术已经逐步逼近理论极限,如何突破经典理论极限是整个业界都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

张平院士向搜狐科技表示,在过去通信系统发展思路中,比如从4G到5G带宽宽了,传输的速率高了,就要增加多个天线,这样做下去对芯片制程的要求更高,功耗也更高。

“我们现在5G基站已经消耗的能量,相当于几个三峡大坝所消耗的能量,如果再按照过去的发展思路,消耗的资源就更多了。”

按过去的发展思路已经到头了,通信产业需要新的拐点技术,在现有芯片制程以及资源支撑能力下,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为此,张平院士团队提出现代语义通信,并将之视为6G发展的关键技术。

不同于强调数据本身的传统通信,语义通信是强调“先理解,后传输”的通信新范式,关注的是信息的“意义”或“语义”内容的传输和理解。

与传统通信相比,语义通信系统有更高的传输效率。由于仅传输重要的语义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因此语义通信对传输带宽需求较低,可以提升传输可靠性和传输容量,进而提升无线传输效率。

据了解,张平院士团队的重要论文《语义通信的数学理论》,揭示了同义性是语义信息的本质特征,从同义映射这一核心概念出发,建立完整的语义信息理论框架,扩展了通信系统的理论极限。

张平院士认为,这一理论实现的是从0到1的突破。

“我们国家产业发展是倒三角形的,应用很好、设备也很好,但到器件、操作系统就越来越差,没有一个自己提出来的完整的基础理论。我们今天提出的基础理论,弥补了这一点,让这个竞争不是三角形,而是正方形,跟别人是站在同一起跑线。”

在语义通信研究中,张平院士团队提出了语义基、非线性变换编码、模分多址(MDMA)、语义全双工(SDD)等语义通信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将在语义通信系统设计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抢占6G制高点

目前,6G发展正处于愿景需求和关键技术遴选的窗口期。

根据3GPP分享的6G标准时间表,2024年9月将启动6G业务需求研究,2025年6月启动6G技术预研,2027年上半年启动6G标准制定,2029年完成6G基础版本标准。

据张平院士介绍,现代语义通信关键技术已经成为6G标准化组织关注的候选技术,目前国家已成立了针对语义通信国际标准化的任务组,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厂商等国际国内30余家单位积极参与,完成的技术提案已超过60项。

在语义信息论指导下,张平院士团队已经搭建了国际首个面向6G通信与智能融合的外场试验网。

据介绍,该试验网验证了语义通信在4G链路上可以达到6G传输能力,语义信道容量突破了香农极限对通信系统的禁锢,在三项通信核心基础指标(容量、覆盖、效率)上均获得10倍的性能提升。

目前,上述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实验验证的完整体系。并且这一技术已在沉浸式视频传输、无人车联、无人机 *** 、泛在连接卫星通信及大规模物联网等场景验证了其优异的性能。

张平院士向搜狐科技表示,语义通信技术的重要性,就像OFDM技术在4G里边一样,一开始也是在北邮实验室做的实验系统,后来运营商认为它是可行的,很快将其变为了商用系统。

而现在,相关实验表明,语义通信技术的落地没有困难,理论是可行的,现在需要的是被大规模采用,成为6G国际标准。

张平院士介绍称,现在正在推6G标准之一版,最快的话可能到2028年左右,很多6G关键技术面向实际应用的原理、样机就都可以出来。

“语义通信技术是对资源更大的节省”

在5G向6G的技术演进中,如何突破芯片制程限制,是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提到,6G的研究离不开集成电路技术,6G对芯片的要求比5G高得多,需要有创新的思路,能够在芯片制程工艺受限的情况下,实现6G的技术标准以及6G *** 的开放。

现代语义通信关键技术,是否会受到芯片制程的制约?据张平院士透露称,现在实验用的都是国产算力,一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就是想“另辟蹊径”,不受芯片制程的制约。

他表示,目前基于语义通信,已经可以做到基于4G链路实现6G的传输能力,4G最主要的好处就是对芯片要求没那么大。

“语义通信技术实际上是对资源更大的节省,我们在全球是之一个将人工智能引入6G *** ,对功耗、芯片要求都没有那么大。”

而人工智能在算法、算力、数据方面巨大进步,能够提取图像、文本、语音的语义信息,也使语义通信在工程层面成为可能。

不过,大模型在无线通信领域能不能用,仍然是值得商榷的问题。“通信需要考虑成本、便携性,不能背一个大模型到处去跑,所以我们这个模型可能是小模型、微模型。”

与此同时,张平院士也指出,语义通信在无人机、元宇宙等领域解决了智能体最基本的通信问题。

他表示,在智能时代,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还包括机器,机器的智能是我们要辅助的,要教会机器去懂语言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语义通信解决了人工智能在通信里边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能够把模型、含义这些信息更高的形态,通过通信的手段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