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美院堪称 " 神仙打架 " 的毕业展逐渐接近了尾声,其中一部分作品,却遭到 " 熊孩子 " 们破坏。在浙江杭州的全山石艺术中心二楼,有这样一件展品:方桌上放着一堆白绿相间的不规则物体,有点像变了形的粘豆包。" 粘豆包 " 上明显的人为损坏痕迹,与桌下纸条上 " 禁止暴力破坏,损坏罚款 " 的警告形成对比,显得讽刺而又幽默。(6 月 27 日央视网)

毕业展被破坏,缺失的是作品还是教育

高校面对社会开放毕业作品展,本是一件多方受益的事,既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也利于展示高校教育成果,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美育发展。然而,毕业展上,总有一些作品变成 " 断壁残垣 " ——有的被观众频繁触摸,出现了严重的变形;有的因具备使用价值,被观众 " 顺手拿走 "

高校毕业作品展展出的作品数量丰富,展陈密度高,一些有意或无意的触碰容易发生。这一点,尽管作者早有防备,在作品旁边张贴了 " 请勿触碰 "" 禁止暴力破坏 " 等标语,但依然无法阻挡部分观众伸出的 " 黑手 "。

毕业作品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不限于体力脑力、物力财力,观众应该保持敬畏之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自觉珍惜爱护作品。将心比心,如果自己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作品被陌生人肆意破坏,会作何感想,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艺术展馆氛围安静、艺术气息浓厚,观众多为成年人。而现如今,艺术展馆里涌现了许多小孩子,这是因为,艺术展馆艺术气氛浓烈、环境相对优异,不少家长希望孩子借此提高美育教育,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可是,小孩子真的能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吗?

现实情况是,这些被破坏的毕业作品,大多都是由孩子造成的。孩子如此作为,是有迹可循的——家长对孩子破坏作品的行为视而不见,这种默许与纵容,更是反映出教育的缺失。

鉴于此,家长和艺术展馆应共同承担责任。家长要意识到,比 " 观展 " 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 " 如何观展 ",及时引导孩子储备好足够的背景知识,做足文明观展教育,给孩子提前上好遵纪守礼这堂课;同时,展方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加强防护措施,组织志愿者团队或安保人员维持展厅秩序,及时做好引导,约束 " 熊孩子 ",而不是拒绝 " 熊孩子 "。

文明是底色,毕业展上残缺的展品,似乎也在以自身惨状,向往来观众发出无声呼喊——提升文明素养,遵规守序观展。社会各界人士都应该听得到、听得懂。(正观评论员 任思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