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0日电(记者 宋莉)进入暑期,各地迎来近视矫正手术高峰。其中,高中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是手术主力人群。然而,专家提醒,近视矫正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近视患者,盲目跟风可能带来更多的健康风险。即使做了近视矫正手术,也不是“一劳永逸”。

近视矫正手术:并非适合所有人,也非一劳永逸

近视手术易走入哪些误区?面对近视难题,我们还应如何科学应对?

警惕踏入视力矫正误区

对于正确的近视矫正和控制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6月印发的新修订《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提出了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手术矫正、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4种方式:框架眼镜仍是最简单、安全的矫正器具;角膜接触镜,也就是隐形眼镜,对于无自理能力的儿童而言,必须在医师指导和家长细心护理下使用,需要有家长监护配合治疗,规律随诊,预防感染。对于较高屈光度等疑难病例,需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酌情验配;药物如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遵医嘱定期随访。今年3月,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国内首款用于延缓6至12岁儿童近视进展的处方药——兴齐眼药0.01%浓度 *** 阿托品滴眼液上市。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集团总院长瞿佳提醒,0.01% *** 阿托品滴眼液主要用于延缓儿童近视进展,不能治愈近视,并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至于近视矫正手术,则“只是矫正了屈光度,并未从根本上治愈近视,术后仍然需要定期检查眼底”。

总之,近视矫正和控制要讲 *** ,警惕进入视力“过矫”误区,更不要轻信近视逆转“神器”和“神药”。

建议及早建立视觉健康档案

近视既要重视治疗,更要重视防控。

研究表明,与年龄对应的远视储备其实是近视发生的更佳预测指标。及早筛检出远视储备不足的情况,早期预警,关口前移,是预防近视发生、降低近视率的关键环节。

“许多孩子一上小学,远视储备就已经消耗殆尽,甚至不得不戴上眼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建议,从孩子三岁起,就建立视觉健康档案,包括眼轴、屈光、视力、眼压、角膜地形图等指标,以便及时了解远视储备和视力状况。

据悉,我国首个远视储备标准《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与屈光度评价规范》也已于今年6月发布,为推行基于远视储备的近视预防的精准分类管理提供了依据。

陶勇同时提醒,即便远视储备在正常范围内,也应注意关注孩子的视力情况。在专业筛查外,孩子近视早期往往会有一些值得家长重视的蛛丝马迹,如频繁揉眼睛、眯眼或凑近看东西……当这些假性近视征兆出现,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进行眼科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竭力控制近视进展速度

据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有51.9%,近视已经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突出问题。“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个连续渐进且不可逆的过程。”瞿佳说,控制近视进展的速度很关键,一定要避免青少年在近视发展期转向高度近视甚至病理性近视。至于父母高度近视或携带高度近视致病基因的儿童,则更应注意减少近视的危险环境因素暴露。

结合工作经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总结出“筑基、祛假、精控”三步走近视防控理念。首先是筑基,即内化孩子正确的用眼习惯,形成肌肉记忆;其次是祛假,通过理疗、护眼操、热敷等干预手段,祛除假性近视;最后是精控,通过医疗手段精准控制孩子个性化近视度数的增长。

“很多家长想走捷径,忽略了筑基和祛假。”陶勇提醒,这三者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就是交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