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跨越5200公里,从上海到新疆喀什。今年5月底,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葛均波院士团队,利用手术机器人,完成了一场全球最远距离的人体冠脉介入手术。
现在,这款由深圳爱博合创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爱博合创)研发的手术机器人有望造福更多医生和患者。
今年8月底,国家药监局宣布,爱博合创自主研发的PANVIS-A脑血管介入手术辅助操作系统正式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在最近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爱博合创携手术机器人亮相,它可以实现隔室操作,让医生隔绝辐射,摆脱铅衣束缚。换句话说,医生可以不用在现场、 *** 防护服就能进行手术。
“我们认为手术机器人永远代替不了医生,它是医生的一个工具。”爱博合创董事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郭书祥在大会期间对搜狐科技等媒体表示。
30年以来,郭书祥一直围绕医学机器人开展研究,先后在国内外多所大学任教,并当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 Fellow,以及长江学者、国家特聘专家。
2020年,他决心走出实验室,成立爱博合创。成立不到四年时间,这家公司已获得联想创投、鼎晖投资等多家机构的四轮融资,并迎来产业化落地收获的时刻。
没有安全性一票否决,研发周期长投入大
手术机器人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新赛道,此前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比如业内熟知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中的劳斯莱斯”、“手术台的上帝之手”。
郭书祥表示,手术机器人从学术上来讲属于服务机器人,但应用于医疗现场,是服务机器人的一个特殊场景。按临床应用,它可分为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等类型。
目前,爱博合创聚焦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针对医院的神经、冠脉、外周血管等科室研发对应设备,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国际专利等知识产权近500项。
“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都是自动化,做的事情基本千篇一律,主要用来用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医疗机器人首先要满足安全性,没有安全性一票否决,性能再好,达不到安全性,这是不可行的。”郭书祥强调。
他表示,手术机器人的安全性要必须经过大量患者的临床实验,而且高端医疗设备,像手术机器人,它是终身追责。目前,爱博合创的手术机器人已完成上百例的患者临床治疗。
早在2008年,郭书祥就研发出全球之一个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可用于神经、冠脉、外周血管的造影和治疗,但直到2017年才完成国内首例神经介入人体临床手术。
这一定程度显示出,国内手术机器人发展缓慢,且由于它涉及到医学、工程学、计算机、机械力学等多个学科,更是进一步增强了研发难度和周期。比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从研发到产品应用就花了20多年时间。
“医疗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不一样,它的研发周期比较长,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我在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究有30多年,现在终于看到曙光,产品即将走向市场。”郭书祥提到。
“30年,能不能hold得住,对企业来讲很难,还要通过国家审批,性能效率再高,再好用,但通不过不行,市场只有一次机会。”他感慨到。
郭书祥强调,手术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技术研发需要国家从战略上重视。“这也是世界各个国家重点的一个攻关领域,也是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领域。”
目前,手术机器人的国产替代进度还相对缓慢,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多处于申请注册和初始销售阶段。相较美国,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高达90%的渗透率,国内仍处于市场教育阶段。
郭书祥表示,这需要比较长的周期,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提升,国产手术机器人会逐渐普及。
永远不会取代医生,智能化是未来方向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血管介入手术,是医生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相关器械进行诊断与治疗。但人力操作无法完全避免抖动等问题,且高度依赖医生长期的训练和经验积累。
“介入手术很难做,临床医生要看血管的位置,还要直面辐射风暴,因此要穿二十斤的防护衣,且都需要站着做,大部分医生因此骨骼受损,很多年轻医生不愿意做这类手术。”郭书祥提到。
他介绍称,借助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医生原来手做不了的操作,或者是眼睛看不到的位置,这些问题都能够解决。同时,还有力的反馈,比如有没有碰到血管,有没有危险,原来完全靠医生看图像,结合经验进行判断,现在可以通过手术机器人的力反馈进行判断。
“每个医生的临床经验不一样,一流专家的手感很强,医生和医生之间的差距很大,也需要团队之间长时间的磨合协调。现在我们提出COF(Catheter-On-Finger),就是指尖导管控制系统,通过我们的设备去更安全、精准地指导医生进行手术操作。”郭书祥说。
他强调,手术机器人不是去取代医生,而是成为医生的工具。这可以有效解决医生痛点,实现患者可以在手术室,医生可以在室外进行操作,从而避免辐射,减轻医生负担。
“我们的设备,一个医生就能操作,原来做手术可能需要三个人,这样就能减少医生之间协调的成本,也降低了手术所需医生的数量,缓解医疗资源紧张。”
今年5月底,爱博合创的医学专家葛均波院士所在团队,利用该公司的PANVIS手术机器人,在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远程为相隔5200公里的新疆喀什第二人民医院的一位53岁的 *** 尔族男性患者成功地完成了一例心脏脉冠手术。
这得益于爱博合创为手术机器人开发的5G远程模块功能,控制系统的指令时延可以控制在50ms左右、图像时延可以控制在200ms以内,从而实现低时延、精准稳定操作。
“这项技术,未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会非常大,能解决我们国家幅员广阔、医疗资源分不均的问题,让偏远地区患者未来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级的服务。”郭书祥表示。
随着PANVIS-A脑血管介入手术辅助操作系统获批上市,爱博合创将开启商业化进程。
“以前我们是研发,用大量资金去做产品,现在能不能把产品卖出去,这个过程依然艰巨,如何开拓市场,患者反应好坏,医生是否愿意用,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郭书祥表示。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285亿美元,2030年将达619亿美元,而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89亿元、687亿元。
不过,目前类似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动辄售价上千万,让不少医疗机构望而却步,成为影响手术机器人普及的一大因素。
郭书祥则强调,不要搞无意义的价格战竞争,要通过市场培育,形成更新迭代的过程,公司也将坚持多管线的开发,全方位服务高端、中端、低端,满足不同医院需求。
目前,手术机器人还处于辅助医生完成手术的半自动阶段。郭书祥认为,手术机器人未来要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融合起来,尤其要和AI技术结合起来,让它更加智能化。
“这必须要有一流的工程团队、技术团队、设备团队和一流的医学专家团队。”郭书祥表示,这也需要通过临床患者和医生的反馈,迭代产品,持续进行技术更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