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非环境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 田鹤琪
“多边合作和多边合作下的执行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全球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8月27日,在“中非合作论坛:中非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圆桌对话”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作出上述表述。
本次圆桌对话在北京举办,来自中国、非洲国家、国际机构、智库及商业部门的相关代表与会,围绕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达成有关共识。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和环境污染,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关系到人类的未来。中国作为更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面临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
中非环境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在本次圆桌对话上表示,在气候变化方面,联合国相关数据表明,2023年,全球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超过400亿吨,《COP28全球盘点报告》指出,与2019年相比,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减少43%,才能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2023年被记录为全球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3年的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了1.45摄氏度,这一年的气温升高已经非常接近《巴黎协定》中设定的1.5摄氏度的温升上限目标。
李永红还指出,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全球生态系统面临持续衰退,人类生态消耗已超出地球生物承载力的60%。而生物多样性融资资金缺口更是高达每年7000亿美元。在环境污染方面,塑料污染造成的社会经济成本每年介于3000亿-6000亿美元之间。能否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塑料污染国际文书,成为全球的期待。
“面临严峻的环境生态挑战,我们急需凝聚更多的国际共识,开展更多的共同行动,深化更多的务实合作,以共同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他说。
针对当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日益凸显的现状,为进一步推进中非绿色合作,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巡视员崔丹丹发出三点建议:之一,加强全球发展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对接;第二,继续共同推进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的进程;第三,开展务实合作,实施好旗舰项目,发挥好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平台作用。
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巡视员崔丹丹发言。图源:中非环境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本次对话,中非双方一致认为,需要在多边框架下团结一致,携手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挑战。强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环境公约是全球环境和气候合作最主要的渠道和最重要的多边框架,注意到正在进行的塑料污染国际文书 *** 间谈判,愿意在上述机制下加强对话和政策协调。
出于对进一步推动与扩大绿色发展领域合作的共同意愿,中非双方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非绿色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倡议》。
具体来看,一是积极落实《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进一步深化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合作,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非洲光带”项目;二是推动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启动为契机,携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是推动中非环境与气候政策对话和交流,分享在气候减缓和适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治理环境污染等领域的良好实践,促进在标准和技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是进一步实施“中非绿色创新计划”和“中非绿色使者计划”,为非洲培养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专业人才,共同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公共知识产品。
五是加强绿色可持续发展合作机制建设,共同发挥好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平台作用;六是欢迎更多国际组织、研究机构、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参与中非绿色可持续发展合作,凝聚各方优势,携手建设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与非洲国家在自然资本投资领域的合作,显得尤为迫切与关键。
在同日下午展开的《中非自然资本投资区域实践与挑战》的圆桌对话中,中非环境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钱钊晖指出,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GDP依赖于健康生态系统,当前不可持续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自然损失,自然损失会使得全球44%的城市GDP和社会发展受到相应的威胁。
钱钊晖表示,面对自然保护领域的挑战,除了认识到威胁本身,还需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资金缺口。根据未来十年判断,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将面临高达5980亿-8240亿美元的 *** 。
“为了弥补这一缺口,可以使用一系列金融工具,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基金等,以激发和整合资源,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体系。”他建议称。
中非双方各代表共同合影。图源:中非环境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在塞拉利昂金融专家Ms.Aminata Kera Conteh看来,在讨论中国与非洲在气候融资和生物多样性融资方面的合作时,关键在于形成合力。
首先,基于双方协议,通过双边或多边融资机制确保合作的公平性,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其次,探索外部融资支持的可能性至关重要,包括吸引擅长气候相关投资的商业和外国金融机构。两国可以共同确保绿色融资的实施,直接为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资金流。
再者,创新机制的建立,包括技术创新和融资方式的创新,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识别并采用这些创新机制,将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
中国和非洲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创造一个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活动的政策环境。通过融资支持,确保这些政策能够有效地推动相关活动。如果两国能够实施这些基于气候变化的投资资助的活动,将有望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发表评论
2024-12-11 02:25:39回复
2024-12-11 02:28:5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