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略烈士墓。图片源自 ***

黄公略烈士遗骸身份是如何被确定的?

9月25日上午,在第11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经党中央批准,黄公略烈士安葬仪式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革命烈士陵园隆重举行。

93年前的1931年9月15日,红一方面军之一军团第三军军长黄公略在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六渡坳指挥部队转移时,遭敌机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3岁。当时,党和红军将黄公略的遗体就地秘密安葬。

2022年8月,疑似黄公略烈士遗骸在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被发掘。经过复旦大学科技考古团队历时7个月的DNA鉴定,最终确认了所发掘骨骸为黄公略烈士遗骸。

黄公略烈士像。新华社发

“毕生何奋勇”,遗骸几度寻

黄公略出生于1898年1月24日,湖南湘乡人,1927年加入中国 *** ,是著名红军将领、军事家,平江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公略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 *** 36位军事家之一,并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 主席曾多次将黄公略的事迹写进诗词。1930年, *** 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下“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赞扬黄公略的勇敢机智。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又有“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之句,称赞黄公略及其率领的红军骁勇善战。听闻黄公略牺牲, *** 悲痛地写下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上世纪60年代,党和 *** 以及军队有关单位曾组织力量寻找黄公略烈士遗骸,但未能找到墓址。2021年9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启动黄公略烈士遗骸搜寻发掘工作,深入分析研判相关史料,查找黄公略烈士牺牲地和安葬地。2022年7月中旬,退役军人事务部会同江西省、吉安市有关方面组成遗骸发掘工作组,在排除5处疑似墓葬后搜寻到该墓址,并于8月3日展开发掘工作,挖掘出人体遗骨。

黄公略烈士骨骸样本。复旦大学供图

事关英雄身份,鉴定不容有失

因骨骸样本年代长久,未能提取有效DNA信息。为提高鉴定工作权威性,有关方面委托复旦大学对骨骸进行再次鉴定,以确认其身份。

接受这个任务的,是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

文少卿回忆,2022年9月,团队接到来自吉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邀请函,邀请他们对红军某烈士的遗骸进行DNA技术鉴定。

一个月后,样本被送至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此时,团队对样本中隐藏的秘密已有所了解——根据各方信息推测,该遗骸很有可能为红军将领黄公略烈士的遗骸。事关重大,“推测”必须通过DNA证据验证,不容有失。

团队紧锣密鼓地展开实验,难题也随即出现。“DNA技术鉴定一般要从颞骨与牙齿提取DNA,而我们拿到的样本并不是质量更好的检材。加上遗骸出土地点在江西,当地土壤是酸性红壤,导致样本保存质量不够好。”文少卿介绍说,他们拿到的样本中,DNA含量仅为总DNA含量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左右,提取的DNA片段长度只有约80bp,且存在末端损伤,说明遗骸埋藏较久、保存状况不佳。

为此,团队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和多年积累经验,努力将DNA鉴定结果提升至具有法庭认定效力的水平。

首先是Y染色体谱系鉴定。其 *** 是将Y染色体多重体外扩增技术(PCR)应用于黄公略烈士遗骸疑似样本及与黄公略同一父系的亲属,以确定其是否来自相同Y染色体单倍群。检测结果确证,两者同属一个Y染色体单倍群。随后,将这一结果与复旦大学的Y染色体精细分型数据库比对,再对样本进行Y染色体捕获验证,发现疑似黄公略样本与黄公略同一父系家属共享所有检出的罕见突变,非父排除率大于99.999%,证明两者属于同一晚近父系家族。

至此,团队心中已基本有谱。“但我们还不放心,必须再进一步确认,保证结果准确。”文少卿说。

第二个步骤,是做复杂亲缘关系鉴定。通过对疑似样本与黄公略外孙的全基因组文库进行1240K探针杂交捕获测序,验证两者是否存在二级亲缘关系。这套1240K捕获方案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古DNA起源迁徙、人群混合、亲缘关系等研究。通过对全基因组水平成功捕获的123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检测分析,确认了黄公略疑似样本与黄公略外孙张忠为二级亲缘关系。

历时7个多月,通过Y染色体谱系鉴定和复杂亲缘关系鉴定叠加,研究团队终于将鉴定结果提升至“法庭效力水平”。2023年5月,文少卿团队在鉴定报告书上郑重落笔:“Y染色体谱系分析提示该样本与黄公略现生父系亲属属于同一晚近父系家族,基于1240K探针捕获的亲缘关系分析推断该样本与ZZ(张忠)为二级亲缘关系。样本(HGL)应属于黄公略本人。”

随后,在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召开的遗骸鉴定结果论证会上,有关方面权威专家对鉴定报告进行评审分析,一致认为所发掘骨骸为黄公略烈士遗骸。

文少卿和他的团队致力于用科技考古手段为烈士寻亲。复旦大学供图

运用科技手段,助力烈士寻亲

用科技考古手段为烈士寻亲,这是文少卿团队近年来不遗余力奔走的方向。

从为首批中国远征军将士寻亲,到确认平遥遭遇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某团政委邹开胜遗骸身份,从复原吕梁方山南村49名烈士面貌,到通过烈士遗骸还原“雪村突围战”烽火硝烟,他们用一个个“冷数据”,让公众走近一段段热血沸腾的故事。

回忆为黄公略烈士遗骸做鉴定的过程,团队成员许怡冉只觉得“跨过了重重艰难险阻”,“我们不断测试新 *** ,通过层层比对,一次次拟定方案,最终才比对成功。”

在黄公略烈士安葬仪式现场,文少卿想起黄公略烈士的遗骨——残缺、粗粝,却纯粹。“他们那一代人是有精神的。从出土遗物来看,除了遗骨,别无他物。他没有追求身后事,没有追求物质,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所以,老百姓愿意自发为他守护遗骨。”在他看来,团队参与这场鉴定,助黄公略烈士“归队”,传递传承的,正是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