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新出台的学前教育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介绍,将进一步提高保教质量,继续深入开展清理整治,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等不规范办园行为。
所谓“小学化”指的是将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移植到幼儿园的学习中,不少学校已经在幼儿园阶段开始了英语、数学、国学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布置起了作业,还通过考试检测学习成果。如此做法不仅剥夺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时光,也使其早早背负学习的压力,不符合身心健康发展规律。
幼儿园“小学化”的风气为何屡禁不止?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学历内卷现象愈发严重。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是导致孩子学业负担不断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家长信奉“早学理论”,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坚信,让孩子早学小学阶段的知识,能使其赢在起跑线。各类幼儿园在招生时瞄准家长心理,打出“外教教学”“珠心算教育”等花式招牌,迎合家长的焦虑情绪。一些大城市的热门幼儿园和小学在入学前,要对孩子和家长进行双重面试,“零基础”的孩子不予录取。为了让孩子进入“名牌”学校,部分家长在入学前就开展家庭教育。在行业内外的双重压力下,幼儿园“小学化”的歪风愈演愈烈。
然而,从儿童长远发展来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弊大于利的“赔本买卖”。从生理发展角度,学前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在成长,这决定他们还不适合长时间坐着学习。若强制幼儿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大脑易疲劳,会损害神经系统,可能让孩子变得呆板、迟钝。从心理发展角度,3至6岁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小学化”教育不顾年龄特点,只让孩子单调地写字、算数,剥夺其游戏机会,扼杀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和探索世界的能力。此外,考试排名、作业评分也超出了幼儿的认知范围,可能导致其在学习受挫后,无法进行自我疏导,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以学前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将游戏作为基本活动开展素质教育,全力支持学前儿童通过亲近自然、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途径探索学习,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增强安全和劳动意识,健全人格、强健体魄,实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幼儿园去“小学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长期努力。家长无需操之过急,而应更关注孩子的多方面发展,守护他们美好的童年时光和探索世界的热情。学校和老师也应秉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丰富教育环境,支持幼儿主动探究学习,让他们在游戏和生活中健康快乐成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