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高考出分填志愿的时候。
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相信高考 " 一考定终身 "。" 考得好不如报得好 ",志愿填报,似乎也承载着一个考生人生的命运。
在过去几十年里,无数小镇做题家,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毕业找到体面的工作,实现了阶层的跃迁。选对了城市,选对了学校,选对了专业,就是阶层跃升的起点。
然而,对于今天的 " 做题家 " 来说,这一个等式还成立吗?
其实,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过程中,名校毕业的精英人群,受益的程度未必更大。市场经济的魅力在于,你卷学历当然可以得到体面的中产工作,但如果有做生意等其他方面的天赋,没有一个好学历也可以在市场上赚到钱。
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年代,除了国企员工、大厂码农、外企管培生,还有很多从做小生意开始发家的人,很多靠自己技能本事在大城市安家立业的人。其实,大家命运的改变,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考上了什么学校学了什么专业,而是坐上了中国经济这一趟上行的高速电梯。在这一趟电梯上,其实学什么专业的,都差不到哪里去。
现在,这趟电梯的速度,毫无疑问已经放慢了。
在已经降速的电梯上,还需要卷热门专业吗?
所谓的好就业的 " 热门专业 ",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个专业在特定的时期,有非常旺盛的增量需求。在外企大举进入中国的时期,外语的需求很旺盛;在快速城镇化的时期,建筑和土木的需求很旺盛;在互联网用户规模和市场快速扩张的时期,码农的需求很旺盛
归根结底,过去的做题家曾经拥有过 " 稳稳的幸福 ",做了某一个正确的选择,就能搭上一趟高速电梯,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是现在,这种状态还存在吗?现在,就连新能源都面临产能过剩了。所谓的 " 热门专业 ",真的能够保证一个好的就业出路吗?
全社会范围内 " 考公热 "" 考编热 " 的空前流行,张雪峰在志愿指导的时候把考公作为重要就业导向,深层次的背景就是这个——这个社会上已经没有什么 " 旱涝保收 " 的好专业,做题家已经不可能依靠进入一个好专业,获得 " 稳稳的幸福 "。
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除了经济形势的变化,还有技术的变迁。
AI 时代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我们还要看未来的演变。但 AI 已经开始深刻地改变就业市场,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国,大学一直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 " 职业培训班 ",而大学培养的多数毕业生,理想工作是成为办公室白领。
然而,标准化意义上的白领工作,譬如财务、编程、文秘,是最容易被 AI 替代的。
过去,许多脑力劳动工作,归根结底也是一种重复。这天然适合做题家,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卷到高考,都在做这样的事。
做题家最擅长的就是,找到每件事的标准答案。但到了 AI 时代,人类在寻求标准答案这件事情上的优势,相较 AI 会荡然无存。
能在这个时代保持竞争力的人类,不是做题家,而是出题家。
我们会面临一个全然不同的就业市场。
单位会越来越少,个体户会越来越多。标准化的工作会越来越少,创意驱动的工作会越来越多。机械重复的做题能力会越来越不重要,人文精神和情感关怀才是不可替代。
今天的高考生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用明天的就业形势,指导今天的志愿选择。
从 " 术 " 的层面,填志愿当然还是有技巧的,但从 " 道 " 的层面,我真觉得现在的高考生真不必在 " 入错行 " 这种问题上过于纠结和焦虑。大形势变了,不同专业选择之间的差距,在我看来并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
当做题家不再指望靠大学实现确定性的阶层跃迁(或保持)的目标,那就是时候回归大学教育的本源了。
上大学,不是为了卷职业技能,而是为了增加对世界的认知。不是为了在每一门考试中继续拿高分,而是要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和感兴趣的领域,一个自己有强烈好奇心能够不断发问的领域。
在这个时代,反而可以 "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专业的冷热一定会转换,与其在不喜欢也不擅长的热门专业里吊车尾,不如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冷门专业里探索一片天。
归根结底,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更去中心化、更多元化的社会,处在一个长尾的东西更容易被看见的社会。这不是鸡汤,这是时代变化之后,考生们可以做的理性选择。
如果要给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青年朋友说点什么,我的建议是,尽量去大城市,去看更大的世界;尽量多读书,形成更完整的认知和人格;追随自己内心做选择,不要在专业和事业选择上有太多的得失心和功利心。
在慢下来的时代,有平常心的人,会过得更好。
发表评论
2024-08-15 13:08:29回复
2024-09-21 06:55:36回复
2024-09-21 06:59:54回复
2024-09-21 07:03: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