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坑,越简单直接,越有人往里跳。
前几天,一位网友劝阻妈妈报名超低价旅行团的视频,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某旅行社推出一款 "40 元 4 天 3 晚桂林低价游 " 旅游产品,明摆着是坑人的价格,却把老人忽悠得五迷三道,怎么拦都拦不住。
老人不图别的,就是图个便宜。果不其然,最后该旅行社被官方打假,涉嫌虚假宣传、兜售物品等违法违规行为。但对坚信自己占到了便宜的老人来说,这不构成什么教训,都这么便宜了,上点当也是应该的。
这些年,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监管方和被监管方像在玩停不下来的 " 猫鼠游戏 ",严打一阵后,类似套路翻个新花样又长了出来。
这些套路满满的低价团之所以能长期存在,肯定有点东西。细细拆解一番,你不得不承认它在商业逻辑上的合理性,背后是一套成熟完整的运营模式。
之一步就是精准定位目标受众。虽说在爱贪便宜这一点上,很多时候其实不分年龄阶级,但在能不能识别 " 套路 " 这点上,还是和这些因素有很大关系。因此,客户群的筛选就直接决定了套路能否奏效。
以全国知名的云南购物团为例,一上来就会选一道客户:年轻人不要,太老的不要,老师记者律师不要 道理也很简单,太老的人没有购买力,虽然能被低价吸引,但后续 " 产值 " 不高;年轻人获取信息渠道更多,不好骗;老师、记者、律师这些职业很多都懂法且比较团结,不容易被忽悠威逼。
一番筛选,就剩下了有消费能力又爱贪便宜的中老年人。他们信息相对闭塞,虽说平时节俭惯了,但颇有积蓄,总体人群特点是:易占小便宜吃大亏。可以说低价团和这些老人完全是双向奔赴。
超低的价格当然不能覆盖出行成本,所以第二步必然是降本增效。
在降本层面,除了一般的省钱手段,什么十几小时铁腚大巴啦,什么馒头榨菜老干妈啦,低价旅行团能成立,还有个被忽视的隐藏因素:公共旅游资源的信息差。
细数这些低价老年旅行团的路线安排,能 " 白嫖 " 的旅游景点才是更大公约数。或是寻找本就免费的区域,来上海带你看陆家嘴(不登东方明珠版),去杭州带你游西湖(不登游船版);或是充分发挥老年人的年龄优势,去些 65 周岁以上老人免票的地方,又能撑起行程又不需要旅行社花一分钱,还足够有知名度。
总之,低价老年旅行团的核心策略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免费旅游资源和政策,羊毛应薅尽薅的同时,还要把路线包装一番。比如邮轮行其实是两块钱的公共轮渡,把全时段推行的 65 岁周岁以上免票政策包装成限时的国家补贴,可谓花小钱装大的典范。
这套策略能成立,原因还是在于很多老年人信息获取并不及时,对国内旅游景点的收费状况的认知还停留在多年以前那个去哪都要收费的时代。跑的都是自己免费也能去的景点,还误以为自己占了便宜。
这几年,国内公共旅游景区释放的出行利好一直在增加。查阅 *** 息,可以看到山东、山西、河南、四川、贵州和宁夏 6 省景区均对 60 周岁以上的老人免票。还有些省份的年龄设置则在 65 周岁以上。老人要想过个精彩的退休生活,选择还是很充足的。
但这些福利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传导给并不擅长使用互联网的很多老人,还是个未知数。这部分信息差如果能填平,很多老人也能更好判断出,这个旅行团到底是真在做生意,还是在用公共资源充大头,醉翁之意不在酒。
至于增效,这套路也是恒久远永流传——低价旅行团靠推销甚至强制购物,来获取返利,这也是核心利润的来源。云南警方曾经披露过一个案例:一个没有一分钱团款的零元团,竟能为旅行社带来 36 万多元的利润,全是购物返款。但即便如此,很多老人在报名前都会觉得,只要自己不掏钱,任你再诱导也没用,这显然低估了套路的威力。
低价旅行团的促销逻辑本质上是一种低价引流,先降低前期获客成本,用超低的价格把客流吸引来,然后再去抬高客单价,人来了,无论是巧取还是豪夺,总有做成交易的办法。
所谓巧取,就是充分利用销售心理学,顺着老人的购物习惯来,比如配合经典老年骗局卖点保健品,编点好口彩来推销土特产,情绪价值给满,让人心甘情愿为溢价买单。
至于豪夺则更干脆,翻翻投诉平台上对低价旅游团的投诉,很多都提到," 不买东西不让离开 " 这类简单粗暴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卖套路。而参与这种低价团的老年人,很多年事已高, *** 意识和能力都较弱,最终为了安全,只能忍气吞声。
低价旅行团的千层套路,也侧面说明了,现实社会的运行,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复杂,中间运行的各种关窍,也不是普通人擦亮眼睛就能完全避免的。目前能采取的治理办法,很多时候仍是出一起、办一起,低价旅行团自然也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