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经济总体稳定增长,但也面临诸多困境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虽然总体稳定增长,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有效消费需求和有效投资需求都不足。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从二十年前(即 2004 年)的 8%,提高到现在的 31%,但中国人口现在只占全球的 17.5%,消费只占全球的 13%,产能与消费之间存在比较大的缺口。
产能与消费缺口的一个后果是就业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 年 4 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 16-24 岁劳动力失业率为 14.7%。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3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 1158 万人,2024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上升到 1179 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连年创下历史新高,就业压力还将持续。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2024 年 1-4 月,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80926 亿元,同比下降 2.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89483 亿元,同比增长 3.5%。财政收入下降,或与企业盈利边际降温、土地出让金下降有关。一些地方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追缴过去的税款。例如,今年 6 月 12 日,上市公司博汇股份宣布停产,而在 3 月份,博汇股份收到要求补税 5 亿元的通知。
中央出台了许多 *** 消费和提振经济的政策,但一些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2024 年 5 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 64.68 万亿元,同比下降 4.2%,为有数据以来更低值。M1 下降主要是由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减少形成的,尤其是企业活期存款减少。企业定期存款是不算在 M1 当中的,而计入 M2。企业为什么放定期存款,而不放活期存款呢?企业如果要投资,就要买原材料、支付工资等,需要开支票,而只有活期存款才能开支票,定期存款不能开支票,所以企业如果在短期内投资,就会放活期存款。现在企业投资意愿下降,而定期存款利率比活期存款高,所以企业减少活期存款,而放到定期存款去了。
房地产是经济下行的一个典型行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 1~5 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40632 亿元,同比下降 10.1%;其中,住宅投资下降 10.6%。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是自 2022 年 4 月以来连续 26 个月下跌。1~5 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 11.6%,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下降 12.2%。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 24.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 25.0%。今年 5 月 17 日,住建部、自然资源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多项重磅政策,包括首付比例下降,利率下限取消,地产信贷政策放松力度空前。但 517 地产新政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由于被裁员或降薪等原因,许多贷款买房的居民无力偿还房贷,弃房断供的居民越来越多,导致法拍房急剧增多。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法拍房挂拍总量达到 79.6 万套,创下新高。2024 年 1 月全国法拍房挂拍 10.04 万套,同比增长了 48.2%。
在投资方面,由于房地产行业仍在处于低位,所以总体来说产能严重过剩。以往可以通过投资拉动,但是中国的基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例如高速公路和高铁里程已经是世界之一。如果大幅度投资项目,可能会是巨大的浪费。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近年来,中国 A 股市场持续低迷,上证指数多次跌破 3000 点。可以说,A 股是一个亏钱效应爆棚、赚钱效应极低的市场。相比之下,美国股市、印度股市却连创新高。
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的估算,2023 年相较 2021 年,居民部门的房产资产累计缩水约 9.8 万亿,银行理财累计缩水 2 万亿,股票累计缩水约 5.4 万亿,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行导致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居民部门不敢消费、预期走弱,加剧经济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中国家庭的消费水平严重偏低
与大多数高收入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中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 GDP 占比偏低。观察 2012 至 2021 年间主要国家的 GDP 需求结构,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 /GDP)只有 3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18 个百分点,投资率(资本形成 /GDP)则高了 19 个百分点。与发展阶段相同的中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消费率低了 9 个百分点,投资率则高了 11 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消费低、投资高的特点更为显著。
1983 年,中国职工总工资占 GDP 比重更高为 33.89%,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占 GDP 比重分别为 62.45% 和 52.01%。到 2022 年,职工总工资、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居民总消费支出占 GDP 比重分别为 24.02%、43.03% 和 28.62%。
中国家庭的消费水平偏低,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因为大量增发的货币主要流向了央企、国企和地方城投,而不是流向民企和居民手中,广大的普通家庭没有足够的钱来消费。
二是因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缺乏信心,担心未来收入下降,而不敢大胆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居民预防性储蓄大幅增加。
三是因为在国民收入的部门分配中, *** 部门占有了过高比重的收入。
现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表面上宽松,但只是把钱发给了企业而没有发给家庭。如果企业对于消费市场和人口趋势持续悲观,那么企业并不会增加投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发钱给家庭。所以急需出台强有力的 *** 消费政策,把新增的货币直接发给家庭。
三、给家庭发钱,采用财政赤字无需担心通胀
有人担心,给家庭发钱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呢?这里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看产能是否有余力以及就业是否充分。现在中国恰好处于产能过剩、就业不充分的阶段,所以通过 *** 消费,可以把闲置的产能和劳动力利用起来。中国现在面临的并非通胀而是物价负增长,正好需要赤字财政 *** 。当然,赤字财政并不能成为一种长期使用的方案,在通胀周期中可以适当回调。但在目前这个阶段,也没必要将赤字财政视为洪水猛兽,而是要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其具体的可行性。
在经济萧条周期通过财政赤字来 *** 经济,实际上就是著名的凯恩斯理论,在二战以后,凯恩斯理论已是得到普遍认可的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至于通过财政赤字来 *** 经济的适用条件,则是在通缩背景下存在需求和就业的不足,正好是中国目前面临的局面。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财政赤字支出会有明显的乘数效应,而且不会引发通胀担忧。因此,用财政赤字发育儿补贴,将具有明显的拉大经济效应,还有利于长期经济创新活力。而且,直接发钱或者发消费券比降低利率等其他 *** 政策见效更快。
所以如果希望靠发钱 *** 消费,可以通过财政赤字的方式。对于有铸币权的 *** 国家来说,财政赤字可以向央行借债 , 这样的操作实质上只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一个数字,这就是所谓量化宽松。
以日本为例,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 30 多年,日本一般 *** 总债务占 GDP 比重持续攀升。根据 IMF 数据,1990 年日本一般 *** 总债务占 GDP 比重仅有 69%,但 1996 年就突破 100%,2009 年突破 200%,2022 年则高达 261%。横向来看,日本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 *** 债务率更高的国家。日本在过去几十年里,通过大量财政赤字来维持就业和价格的稳定,成功维持了低失业率且基本没有通胀。
目前中国经济要担心的是通缩而不是通胀,物价下降会导致人们的消费意愿减弱。而且,物价下降了,却在暗中让个人和企业的负债增加了,因为持有资产实际价值缩水了,而对银行的抵押贷款却没有减少。这就是经济学中典型的 " 资产负债表 " 衰退而导致的经济衰退。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增发货币来避免通缩。
除了通过财政赤字方式发钱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筹措资金来发钱。毛振华教授今年 3 月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发言,提出分批发放 10 万亿现金补贴(人均 7000 元,约 1000 美元)、减少 10 万亿基建支出的建议。从资金来源上看,有多种途径可以为现金补贴筹措资金。一方面可以动用国有企业一年的利润,2023 年国有企业利润为 4.6 万亿元。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将此前用于基建的财政支出,特别是将无效、低效的基建支出压降,转为居民部门的消费补贴仍有巨大空间。此外,还要破除 " 消费就是浪费 " 这一传统观念。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包括美国和中国香港,在疫情期间经济维持了良性循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居民在现金补贴的支撑下避免了需求的收缩,其中香港每个居民发放约 2.5 万港币,美国为每个居民发放了约 3400 美元,消费对维持经济繁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给育儿家庭发钱是一举两得
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解决当前经济需求不足的问题已经逐步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有些经济学家主张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 *** 消费,我觉得其实发放现金更容易操作,而且并不会偏向个别商品和行业。更好的且更加公平的方式是发钱给育儿家庭,因为育儿家庭承担为社会养育孩子的负担,同时有助于解决中国现在面临的严重少子化问题。
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同时,中国的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也面临下行压力。2022 年生育率只有 1.05,仅相当于更替水平的一半。从 2017 至 2023 年,中国出生人口已经连续七年下降。根据七普修订数据,2016 年出生人口达到 1883 万人,出生率为 13.57 ‰。而 2023 年出生人口只有 902 万人,出生率只有 6.39 ‰。可见,2023 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均不及 2016 年的一半,创下 1949 年以来新低。
中国成为全球生育率更低的国家之一,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国际普遍规律性的原因,例如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年轻人追求个人的独立自由享受等等;但也包括国内特殊的原因,比如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过高,房价收入比过高、托儿所奇缺等因素。中国的生育成本相对于收入几乎是世界上更高的。
而给育儿家庭发钱,是降低生育成本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可以看到的是,自放开三孩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出台或拟出台育儿补贴的相关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来鼓励生育,但目前看补贴力度仍远远不够,低于大部分欧洲国家,也低于日本和韩国。要提升中国的生育率,需要加大给育儿家庭发钱的力度。
给孩子发钱,短期看有利于 *** 消费和投资信心。如果把钱支付给了家庭,可以 *** 、增加各种消费需求。如果能够提供更好的贷款政策,给到这些多孩家庭买房的话,更可以 ***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的增加能够提升中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为什么人口对于创新如此重要?首先体现在规模效应上。人口规模是创新的一大优势,一个人口规模大的国家中的企业拥有更多的优势。而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经济环境的持续向好,反过来也有利于整体生育率的提升,为人口增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从回报上来讲,鼓励生育的钱从财政转移支付给了家庭,并没有浪费社会资源。如果鼓励生育有效果,也就是说家庭因此多生了个孩子,那么只要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对社会的贡献大于鼓励生育的钱,就是有正回报的,也就是额外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我们建议发钱 *** 经济,与 2008 年金融危机时提出的四万亿计划是不同的。2008 年的四万亿,主要投向了保障性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而我们建议的发钱,是直接发给家庭,尤其是育儿家庭。给育儿家庭发钱比以往的基建投资更加有长期的回报。发钱 *** 经济是否健康,最关键是要看是否会有长期好的回报,如果投资扩充一些过剩的产能或者一些低效的基建项目,未来就会加剧产能过剩,金融坏账等问题。但是给育儿家庭发钱不会引起过度投资,而是产生更多急需的新生儿。
生育福利的资金来源来自于全民税收,这对单身和丁克家庭是否公平?从长期而言还是公平的,因为孩子未来对整个社会的税收和社保的贡献,会惠及所有人,其中也包括不生孩子的人。现行的税收制度和养老金制度实际是生孩子的人补贴了不生孩子的人,提供生育福利只是纠正了这种不公平。孩子是未来的创新者、建设者、奋斗者和纳税者,所以育儿家庭其实是在为国家的未来而辛苦地抚养孩子。给予这些家庭足够的补贴,不仅公平,而且必要。
五、给家庭发钱的具体政策建议
建议按照孩子的数量针对家庭发钱,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现金补贴:给予每个一孩每月补贴 1000 元,给予每个二孩每月补贴 2000 元,给予每个三孩及以上每月补贴 3000 元,直至孩子年满 20 岁。
二、个税和社保减免:对于二孩家庭,实行个人所得税和社保减半,三孩以上家庭个人的所得税和社保全免(对于特别富裕的家庭,可以设定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
以上生育支持措施的财政支出,估计会占 GDP 的 2%-5%。当前中国经济的投资和消费的需求低迷,几万亿发给了家庭也同时提升了消费,孩子的相关消费可以带动了房地产,耐用消费品等相关产业。多了一个孩子需要买更大的房,更大的车,这正好可以拉动现在的消费需求。另外如果生育率提高了,有更多的人口,未来对中国经济的长期预期就会比较乐观。人口规模是创新的基础优势,中国的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得益于其世界上更大的市场和人才规模。
结论: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种种困境的根本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家庭的消费水平偏低,而根本原因又是家庭没有足够的钱消费,也没有足够的钱养育孩子。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拿出几万亿来发钱给家庭(尤其是育儿家庭)。如果把钱发给了家庭,就可以通过家庭消费直达实体经济,立刻起到提振需求和抑制通缩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就业,形成经济增长的预期。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当前的问题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适当的 *** 需求和鼓励生育的宏观政策来解决的。长期来说,我们非常看好中国企业的科创能力的持续提升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