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上海滴水湖畔建设中国版“劳合社”,临港新片区如何打造国际再保险功能区?

记者 方卓然

编辑 彭朋

“滴水湖金融湾国际再保险中心大厦未来将成为中国版的‘劳合社’。”12月6日下午,2024滴水湖新兴金融大会“数据驱动下的再保险创新”分论坛在临港新片区举行,会上临港集团首席财务官杨菁说。

杨菁介绍说,自2023年6月以来,临港国际再保险功能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首家国际分入保费规模超20亿元的案例,推动首批专业再保险机构入驻,实现首单场内全流程再保险交易,目前已有20家保险机构获批入驻。

劳合社是英国的一家历史悠久的保险人组织,它起源于17世纪的咖啡馆,后逐渐发展为海上保险和航运业务的交易场所,现在由个人承保人组成的社团组织,不直接经营保险业务,为其会员提供交易场所和相关服务。

临港新片区正在加快建设国际再保险功能区,浦东新区云鹃北路505号,是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所在地。

如今,位于上海滴水湖畔新近启用的国际再保险大厦,正在对标伦敦金融城的“保险超市”劳合社,建立了一套“前市后司”的交易模式,即“前市”为交易市场,“后司”则是楼上的运营中心,当场就能对账、出单结算。

国际再保险大厦内,一楼宽敞的大堂矗立着一面巨大的电子屏幕,该屏幕不间断地展示着最新的再保险交易数据及其详尽信息。该大厦的一至二层特别设计了采用席位制度的交易大厅,专为再保险的供求双方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共商业务的平台。而大厦的更高楼层,则为再保险机构的办公区域。

再保险,被誉为“保险业的坚强后盾”,在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一种关键性的金融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再保险的大部分交易依然采取传统的线下模式,这一特点促使顶尖金融人才与各类实体资源自然而然地汇聚于交易大厅及其周边区域,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金融集群地带。

当天,临港新片区正式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领域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指出,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快打造国际再保险功能区,实施具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支持政策,建设要素集聚、业务集中、交易活跃、规则完善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国际再保险机构集聚中心、业务交易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现代再保险市场体系。

临港新片区国际合作首席事务官钟儒育认为,当今全球金融格局正经历深刻嬗变。纵观全球,欧洲市场依托其卓越的精算体系,正探索以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定价模式;北美市场在智能核保和智慧理赔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亚太地区则凭借科技创新优势,在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模式上持续革新。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全球变革中,中国市场凭借其独特优势脱颖而出,不仅拥有全球更大的保险市场之一,更积淀着深厚的数字科技创新实力。”他说,国家已决定在上海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上海又把国际再保险功能区放在了临港。临港新片区承担了我国推进再保险国际化、提升全球保险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任务,也承接了取消外资准入壁垒等一批差异化的优势政策。

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认为,数字技术对保险业至关重要,一是数字技术可为行业发展降本增效,发挥“中枢大脑”作用;二是数字技术可以推动行业数智化转型,发挥“助推器”作用;三是数字保险研发投入发挥“加速器”作用;四是监管数字化在金融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稳定器”作用。

论坛上,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陈选娟宣读“临港新片区再保险数智产学研联盟”倡议书。来自高校、再保险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等23家单位共同发起倡议,致力于数智创新、数智融合、数智赋能三大方向,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同时,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科技及安全治理产学融合实践基地”举行共建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