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电子厂Pro,作者:张雁南,编辑:Benjamin,视觉:刘卓,题图生成:midjourney
几天前,日本气象厅发布了地震预警消息。在日本的南海的海潮地区,可能会遭遇一次较强地震的袭击。随后,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甚至取消了出访行程。很多人可能不以为意,但对于另一波常常预演末日的生存狂们来说,现在正变得兴奋又紧张。
从地理上说,日本列岛东部是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其他的板块的下面,在日本的东部形成了很多大型的断裂带。这些大型的断裂带一旦发生破裂,就会形成比较大的地震。根据预测,这次地震的更大震级可能达到9.1级,可能造成数十万人的死亡和数万亿日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这一条预警在民众中引起了轩然 *** ,人们开始纷纷囤积物资,准备应对自然灾害,超市里,甚至连饮用水都断供,但在这一现象的背后,一群“生存狂”们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们有着大量的物资储备,平时和正常人无异,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备战备荒”。
一、“生存狂”是什么
在百度百科上,“生存主义”有着这样的定义:生存主义(又称:活命主义;英语:survivali *** ,也称为 preppers,准备者)是一个单人或团体的运动,他们积极地为区域性或国际性的社会崩溃,自然灾难做准备。
生存狂(Survivalist),在国内被翻译为生存主义者或者生存专家。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但生存狂却依然大有人在。他们关注核污染、生化战争,担心恐怖主义、经济危机、陨石撞地球、丧尸病毒等等。其中丧尸病毒则是生存狂群体里的一个特殊暗语,这个词汇包括对疾病,瘟疫的防范,也标志着各种大型内乱,以及指代失去理性的群体性攻击。
生存主义者无时无刻不在为意外做着准备。通过储备生活物资自用或与他人物物交换,学习在灾难中的生存技能,接受急救医疗及自卫训练,建造生存堡垒或地下避难所之类的安全住所,来度过可能面临的灾难。
网友准备的末日生存逃生背包,图源@生存主义者基因
生存主义最早见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从心理学上说,这群人信奉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他们会假设一切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就是个生存主义者,他甚至有个绰号叫“地堡男孩”。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更是一个狂热的生存派,《连线》杂志报道,2023年底,扎克伯格耗资2.7亿美元在夏威夷考艾岛建造了一个庞大建筑群,其中包括一个巨大的地下掩体。
2014年,扎克伯格买下了夏威夷考艾岛一处约8498亩的土地,并开始了这项名为“库劳牧场”(Koolau Ranch)的建筑项目,建筑群包括一个总面积达465平方米的地堡,且建筑内拥有独立的能源、食物和水资源供应系统,能够自给自足。
《连线》杂志引述消息人士的评论称,这将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房产之一。这一建筑群将包括至少30间卧室和30间浴室,还有一个由11个圆盘形的“树屋”组成的 *** 。这些“树屋”通过绳桥连接起来。建筑的地上部分是两栋豪宅,二者之间将通过一条隧道与地下掩体相连,掩体部分还有一个逃生出口,配有一扇厚重的防爆大门。此外,建筑内装有大量的摄像头。
消息一出,在民众之间引起了轩然 *** ,很多人都表示,连扎克伯格都这样准备,他肯定知道点什么普通人不知道的消息。
也难怪人民群众会如此紧张,在经历了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等发生在身边的突发状况的洗礼,对于人类社会不确定性的担忧,加剧了他们对于现状的警惕,也让为了应付这些不确定性的生存狂们,越来越多。但从本质上说,这是中产阶级对生活质量保障关心需求的集中体现。
二、在中国,百万“生存狂”们带着武器上班
2020年,自媒体当下频道拍了一部纪录片《在中国,有28万年轻人在为末日做准备》,而现在,在百度的生存狂吧里,大概有45万成员,而这或许仅仅是冰山一角。他们平时和大多数上班族一样,而在不为人知的时候,则表现得像一只仓鼠,不断为即将到来的“危机”做着准备。
打开百度生存吧,你会有一种人类即将灭亡的既视感,里面充满了各种对灾害的最坏结果预测,战争的可能性,以及各种在世界各地肆虐的病毒。看多了,你会觉得很压抑,精神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会倒逼你做一些准备。
在中国,“生存狂”这个群体最早被关注到,还要追溯到疫情暴发初期,当别人还在好奇N95口罩是什么的时候,他们早已未雨绸缪,在家里品评应急食品的味道,比如哪个品牌的番茄好吃,哪个品牌的鹰嘴豆更有味道。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更多人感到的是手足无措。于是,囤积一些应急物资,就成了大多数生存狂们入坑时的最初想法,这种想法在经历了无数次突发事件后,变成一种未卜先知式的优越感。疫情让生存狂的数量一下翻了数倍,并在今天仍蓬勃发展。
老卞就是这样变成生存狂的,老卞是河北唐山人,二十世纪70年代的那一次大地震,可以说是所有当地老一辈人的创伤,“家里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有一些防灾意识。”
老卞变成生存狂,大概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他,与其说是为了“生存”,不如说是痴迷于装备。最开始,他对各类的军品感兴趣,打火棒、钳子、手电、水壶,很实用,适合出差和旅行。
“生存”装备大多轻便耐用,图源@九
随着国内户外运动的逐渐兴起,各种国外进来的新鲜玩意让老卞逐渐入坑,大大小小的多功能钳、折刀,做工都很精细,每一把在功能上有些许差别,质感、手感不同,玩法也就不同。为了寻找这些东西的使用 *** ,老卞在网上接触到了生存主义者群体,并逐渐融入其中。
在老卞看来,“生存狂”本身没什么攻击性,他们只是杞人忧天,看起来更像是中二病。
老卞说:“一个标准的生存狂首先要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体魄,为了能适应恶劣的环境。所以他们会经常锻炼,还会定期进行全面体检。最重要的是要终身学习,以保障应对极端情况下的技能需求。医疗,地理,军事、电子、野外生存等等知识都要懂点。还要掌握烹饪,建造房屋,制品、陷阱 *** 以及射击射箭等基本生存技能。”
听完这些,厂长觉得,不夸张地说,生存狂大概是现代社会除了专业人员之外,会的技能最多的一群人。
所以,生存狂大多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汉,大部分生存狂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理性谨慎。
作为一个生存狂,注定一生不求最贵更好,但求最安全。老卞在城市只穿冲锋衣或者斜纹布制成的衣服,因为它们耐磨还有一定防火作用。
他不喜欢去人多热闹的地方,比如球场、飞机场。因为人多拥挤的地方容易发生踩踏和恐怖袭击。
尽量不坐飞机,因为他感觉在空中生命不由自己控制,最重要的是坐飞机求生盒无法随身携带,这会让老卞感觉浑身很不自在。
美国生存狂们有一个概念叫做EDC,这当然不是陈冠希的英文名的缩写,而是英文Every Day Carry的缩写,就是每天必须都要带的东西。
当然,老卞这种级别,在生存狂里也算是“高玩”,大多数的“生存派”,会将危机当成一种日常课题,而这样的人通常会在通勤的过程中,带着所谓的生存用具,甚至是武器。
每个人的EDC都有细微的差别,但总体上说,会分为如下几类,大致会包括刀具、多功能工具钳、镁块、手电筒、防风打火机、鱼线等物品,根据个人需求随时调整,放在一个小盒子里。
马哥和小虎就是两个生活在厂长身边的生存派,通常,他除了带上每天的EDC,也会在家中放一个BOB,所谓“BOB”指的是(Bug Out Bag)。当紧急情况需要从家中撤离至安全区域时,能维持三日生存所需的包,通常是一个大约有30升容积的户外背包。除了刀具急救包之外,往往还会有几件换洗的衣服,简单的野外煮食用具和单人帐篷睡袋等。当然,食物和水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马哥是汶川地震时期的志愿者,他坦言,当时在现场的时候,他见过的遗体大概是普通人平时一辈子的总和,这也坚定了他成为一个“生存狂”的决心。即使是现在,马哥也是带着EDC上班的,里面是有他最心爱的EDC,这在平时可以当工具用,但万一紧急状况来了,也可以随时变成武器。
马哥的BOB里,食物和水一般是按照24h/72h比例来准备,其中有保质期几十年的冻干食品,通常还会常备一支净水器,能过滤大部分杂质和细菌,但是重金属无法过滤,另外还准备了小型气罐来用于在野外烧水煮食。
一旦紧急情况需要撤离,还要准备基础的医疗用品、适合季节的衣物和睡眠模块,这些可以帮助人在极端条件下更体面地生存。马哥的BOB中会准备一个吃饭的饭缸,这是为了到难民营后方便领饭。因为之前的疫情,马哥在他的BOB里又增加了口罩和护目镜。
小虎入坑不久,已经在这个事上花了七八万,他看得比较清楚,认为所谓的生存危机,都是中产没事想出来的噱头。
“当一个社会还在为吃饱饭,为了生计和安全奔波的话,是不会出现生存主义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生存主义者,当我们生活在这种非常安全、物质供应很充足的环境下的时候,才可能出现我们所说的生存主义者。”小虎说。
人们总下意识地认为,生存狂会与末日情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真正的生存狂是如何讨论末日的?
毫无疑问,末日是否来临并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末日只是一种具体的危机情景,用技术和理性的思维分析具体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才是生存狂的目的。
而当时代的不确定性开始增多的时候,人们的“生存”意识,就会被无限次地唤醒。生存狂们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生发出来。
三、“老派”与“新派”
与国外的生存狂不同的是,中国生存狂并不热衷打造地堡。在中国,因为土地使用权的问题,精心构造的地堡或许会面临土地使用权限到期的问题。所以除了个别人利用私人场所建造商业用地下室,或者在偏僻、人迹罕至的地区建立地堡外,很少在地堡上投入太多资金。
老卞说:“中国生存狂非常注重平战结合,就是物资平时使用的问题。”所以中国生存狂大多有一个基地,平时还有个安全点。而安全点就在人迹罕至的村落或者住所,甚至只是一个储备粮食物资的树屋。而这些即使灾难不来,也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新鲜的、健康的食品,用来躲避假想中阴谋论的毒害。同时降低生活日常开销。
这一点,和电影《赤焰战场》里的被迫害妄想症马文颇为相似。
当然也有例外,这几年,B站up主飞飞舰长,就把自己打造末日地堡的视频发到了网上,全网累计达到了7亿的播放量,在他的视频里,你能看到从末日地堡到战车,完全呈现了一个完整的 *** 过程。
这里就涉及一个概念,“老派生存狂”和“新派生存狂”,新派生存狂更注重个人装备的收集和准备,而老派则热衷于修建各类掩体,包括但不限于地堡、装甲车、光伏场、菜地等。
建一个能防火、防震、防丧尸的末日地堡大概是个什么规格?比较豪华的,整体面积200平米,层高4米,内部分隔成了几个区域,有健身房、物资房、客厅、卧室和厕所。墙体和顶板采用300毫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底部是400毫米厚的筏型基础。采用SBS防水包裹,防水外面再加一层保温板,保温板外加一层护板,最后覆土厚度1米。要具备通风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电力用的是光伏发电。当然这一套下来,没有两三百万是盖不出来的。
飞飞舰长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个末日地堡的大概轮廓。他用了20吨钢材,在地下室修建了一个预防丧尸的末日地堡,地堡门口装了30厘米厚的钛合金钢门和喷油口,能防入侵。进入地堡之后,能看到种植着水培蔬菜种。末日厕所下面装了一个沼气池,基本上是拉得越多,沼气储备越充足。甚至还有工作台、跑步机,甚至还有个街机和1000部电影,保守估计活个三四年没问题。
当然,在很多的硬核“生存狂”看来,飞飞舰长的行为,不过是一套“流量”做法。在他们眼里,地堡的建设前提还要加上人迹罕至,比较低的概率被征用等限制,你这么明目张胆放在网上,不是等着人抢占吗。
说了这么多,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假设,大多是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但不能不说的是,危机的发生是切实的,没人想再预演一遍病毒暴发,我们虽然不用带着武器上班,但是一些基本人防意识还是应该建立。
到今天为止,如果没有发生大地震,那么日本的地震预警就取消了。东京大学地震学荣誉教授盖勒(Robert Geller)认为地震无法预测,他表示,当局发出的警告几乎与科学无关。
尽管盖勒教授持怀疑态度,但他也同时认为这是“确保你已做好所有例行预防措施”的好机会。他建议:“手边要有一星期的水和罐头食物,或许再准备一些手电筒的电池。”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即使不是生存狂,也要为了生存努力准备,毕竟未雨绸缪,永远不是什么坏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电子厂Pro,作者:张雁南,编辑:Benjamin,视觉:刘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