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景源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仿生人”的大脑、肢体、外观等,如今也有了团体标准。
10月28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国地中心)联合行业内头部企业和机构,在上海率先发布全国首批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标准。
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快速发展,出现了不同结构、不同技术、不同功能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为了对上述这些产品的技术语言、发展路径,亟需对人形机器人领域产品进行分类分级。
当日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定义了人形机器人通用、结构、智能相关的术语名词,从结构外观、移动方式、智能模型等方面进行指导分类,按照具身智能、下肢运动、上肢作业、应用环境等作为分级要素,将人形机器人划分为L1-L4四个技术等级。
作为人工智能重要领域,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是机器人学的前沿方向。当前,具身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应用落地,正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家庭、商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引导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当日发布的团体标准《具身智能智能化等级分级指南》,规定了具身智能技术领域的智能化等级划分依据,采用系统功能性、自主性、泛化性的分级原则,按照感知、认知、决策、自主等核心能力作为分级要素,将智能化等级从基础到高级智能化水平划分为G1-G5五个阶段。
国地中心科技体系总监刘宇飞表示,未来,希望通过具身智能等级分类指导人形机器人行业应用落地,争取在3年内打造初步的“端到端的智能化系统”,即G3级。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爆发期,2023年产业规模增至39.1亿元,同比增长85.7%。
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发展研究》预计,在 *** 引导和投资驱动下,2024年和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上海已将人形机器人列入重点产业链细分赛道投资机遇。
国内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智元新创远征系列、傅利叶GR系列、开普勒先行者K2等相关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核心零部件也不断向模块化、轻量化、高性能和低成本等方向发展。
上海市经信委人工智能处处长潘焱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正迎来新阶段,亟需突破具身智能技术、完善相关标准、健全行业规范等多方面实现提升空间。上述团体标准将有助于逐步形成行业统一标准、明确方向,加快技术发展和场景落地。
潘焱表示,上海将在年底建设完成多地联动的具身智能训练场,界面新闻了解到,该训练场位于浦东新区,由国地中心牵头建设,场地融合真机和仿真数据,将支持超100台异构机器人采集训练。
此外,上海还将引导传统零部件企业向人形机器人领域转型,同时引进外地创新企业,构建上下游协同、企业融通的产业生态。
2023年10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开展人形机器人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建立健全人形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并围绕基础共性、系统评测、安全可信、行业应用等重点方向,加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研制。
同一时间,上海、北京、深圳、安徽、山东多地对人形机器人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其中,上海提出深化工业制造、服务等领域人形机器人应用,争取三年内实现1000台规模化应用示范。同时推动万台智能机器人进智能工厂,2025年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达到500台/万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