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的景点中,和大三巴、官也街、澳门塔等热门 " 选手 " 相比,福隆新街显得清净寂寥了几分。

周志荣——澳门“独一份”的小摊主

最近几天,澳门迎来了一轮强降温,更低气温下降至约 10 度。路上的行人都换上了厚毛衣或薄棉服,步履匆匆,但 " 清记栗子 " 摊主周志荣夫妇却感到高兴,他们期待降温已久:" 天气越冷,来买炒栗子的人就越多。"

" 清记栗子 " 摊 杨瑞 / 摄

" 清记栗子 " 摊位于澳门议事亭前地,这里是澳门半岛中区的心脏地带,是通往澳门名胜古迹大三巴的必经之路,周围坐落着多座百年历史的葡式老建筑,如民政总署大楼、邮政局大楼及仁慈堂等,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议事亭前地 杨瑞 / 摄

和这些名胜古迹一起见证澳门岁月变迁的,还有这个小小的栗子摊。上世纪 80 年代,20 岁的周志荣从父亲手上接过招牌,算上父亲经营的 40 多年,清记栗子在澳门已经存在 80 多年了。

不过,刚接手时,周志荣对炒栗子并不感兴趣,单纯是为了满足父亲想让 " 清记栗子传下去 " 的心愿。

牛杂摊、凉茶摊、糖水摊、糕点摊 这些行走的小摊小贩,曾经撑起了澳门的市井烟火气。

澳门牛杂小摊 图源:视觉中国

如今,小摊贩越来越少,还在卖手工炒栗子的," 清记栗子 " 是独一份。准备坚持到什么时候?周志荣没想过这个问题," 干到干不动的那天再说吧 "。

" 太太说我是愚孝 "

80 多年前,周志荣的父亲周北清因老家广东清远发大水逃荒至澳门谋生," 和现在不一样,当时在澳门找工作相当困难,因此很多澳门人都是做小贩维持生计," 澳门人普遍爱吃炒栗子,周父便以炒栗子为业,取自己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创立了 " 清记栗子 "。

澳门老报纸对 " 清记栗子 " 的报道 杨瑞 / 摄

清记栗子的炒法,和我们常见的炒栗子不同。大家印象里的炒栗子,都是支上一口大铁锅,炒栗人抡圆了膀子用大铁铲在锅里边翻来覆去。可周志荣用的是一个倾斜的小口大肚的转锅,转锅下面有一团类似煤气炉火的火焰,板栗倒进锅里后,就随着锅的旋转不停地翻滚着,实现了炒栗子的 " 自动化 "。

" 自动化 " 炒栗炉 杨瑞 / 摄

这种炒法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观看,成了社交媒体上游客遍访葡式蛋挞、葡国餐厅、猪扒包等美食之外的又一个 " 打卡 " 对象。

周志荣说这个机器是父亲发明的,他形容父亲,勤恳、踏实、爱动脑筋。最初十多年,周父是用手炒栗子,麻烦又累。一次,父亲在经过建筑工地时,看到工地里水泥搅拌车运转,突发奇想,想到栗子和沙混炒的样子和机器搅拌混凝土正好相似,便专门找师傅打造了这个特别的炒栗子机,一直用到现在,已有近 50 年了。

和转锅同样吸引眼球的,是清记栗子的招牌,红底黑字、古色古香。这是 40 多年前,澳门书法家钟少山为周父题写的,为了纪念澳门独一份的炒栗子,寓意周家的炒栗在澳门世代传承。

杨瑞 / 摄

但事实上,周志荣原本没想过子继父业。18 岁那年,周志荣中学毕业,在金器店做学徒。没做两年,父亲因为年老、手脚不利索,让周志荣帮衬他两三个月,没想到,这一接手就是 40 多年。

" 父亲不希望自家的炒栗子摊失传,又找不到接班人,"周志荣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笑称自己两个姐姐、一个哥哥都比自己会读书,自己又 " 听话 ",不想违逆父亲意愿,只能硬着头皮接班了," 太太有时候说我是愚孝 "。

十多年前,因为一个人分身乏术、忙不过来,为了栗子摊能支撑下去,周志荣太太林媛萍辞去干了几十年的会计工作,陪着他算钱找钱、吆喝叫卖," 他还是放不下父亲的念想 "。

周太太帮忙卖栗子 杨瑞 / 摄

" 做生意凭良心 "

据周志荣回忆,以前澳门也有五六个卖栗子的档口,散落在议事亭前地的几个角落,不过现在都不在了,只有清记栗子有幸存活下来。周志荣说,清记栗子能支撑到现在,除了周志荣的 " 执念 "、家人的支持,还离不开熟客的帮助和稳定的产品质量。

" 我的栗子与别家不同,我家炒出来的栗子是软绵绵的,而其他商店卖的栗子比较硬。" 周志荣说,老顾客正是认准了他家栗子的品质,才会不断回购几十年。

杨瑞 / 摄

父亲经营时,清记栗子在澳门已有不小的名气。他花了五六年的时间从父亲身上学习炒栗子的技巧。从栗子的数量、大小、产地、软硬,到用火的火候、沙砾的大小,每一步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准掌握。

周志荣认为,炒栗子最重要的,就是栗子本身的质量。周志荣的栗子购自内地,质量上乘,每斤栗子的价格要比市场普通卖的更高。现在,周志荣每天 8 点起床,吃过早饭到下午一点出摊之前,都在洗栗子、选栗子。小的不要、坏的不要、手感不好的不要,最后选下来,有 20% 的栗子要被扔掉。

杨瑞 / 摄

炒制过程中,周志荣会不断把手伸进 100 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炒锅里,拿起栗子看成色,以把控炒制火候。经年累月下来,周志荣的左手比右手黑了一个色号,皮肤也更为粗糙。过程虽繁琐,但周志荣丝毫不敢省人工,每一步仍兢兢业业。

周志荣左右手的色差 杨瑞 / 摄

" 做生意,讲的是良心。将心比心,大家买东西都希望买到好的。" 周志荣说。

" 干到干不动为止 "

其实,和上世纪 90 年代相比,现在清记栗子的生意已经大不如前,购买量大概只有当时的 1/20。" 以前人们没有其他零食,就糖果、炒栗子、炒地瓜这几样,现在又有超市,零食种类也多,吃炒栗子的人自然就少了。"

杨瑞 / 摄

周志荣回忆,过去生意最红火时,每天从早上 11 点到晚上 11 点,顾客不断,他根本没有时间吃饭。" 刚端起盒饭吃两口就会被打断,一碗盒饭要吃半个小时才能吃完。" 为此,他还落下了胃病。

不仅清记栗子,周志荣介绍,如今在澳门,子承父业的老字号越来越少,很多打着 " 老字号 " 名头的店铺也多是后代找其他帮手在打理。牛杂摊、凉茶摊、糖水摊、糕点摊、手艺人 这些行走的小摊小贩,也在澳门人的生活中渐渐淡去。

上世纪 90 年代的澳门 图源:视觉中国

" 小摊贩每天在外面风吹日晒,收入也不稳定,可能今天赚 500 元,明天赚 50 元。绝大多数摊主都不愿意让子女接班。" 周志荣夫妇有 3 个女儿,如今都有自己的工作,不打算女承父业,每个月会给夫妻俩补贴一些钱。

在周志荣看来,小摊贩的消失,是没有办法的事。" 情怀填不饱肚子,没有生意就无法做下去。" 好在,靠着回购的熟客和好奇的游客,清记栗子还能支撑。

现在,年过 60 岁的周志荣,也到了父亲当年交班时的年纪,日渐感觉到体力不支。未来准备坚持到什么时候?周志荣没想过这个问题," 干到干不动的那天再说吧,到底还是舍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