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请看大屏幕:

万人夜骑开封必须刹车

瘆得慌。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旦发生踩踏、连环碰撞,救援力量很难之一时间介入。

三五成群用热血青春贴金倒也罢了,上万人 *** 夜骑那就是 " 群体性癔症 "。

他们享受的不是有时间和身体可以嚯嚯,而是乌拉拉一帮人,可以让机动车靠边、让一切规则脱序的 " 群众力量 ",这种 " 调皮捣蛋 " 不仅没有责罚,媒体还夸我,短视频赞我,各部门惯着我,损我的教授立马被拿下了。

你看,咱们哥们几个在一起,真是敢叫日月换新颜啦。

有人说这和音乐节没什么区别啊。

音乐节没有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是其一。

音乐节本质上还是市场发挥了调节作用,门票价格制定了准入门槛,可预期的人流量决定了配套的管理措施,安全保卫的权责利有严谨条文落实清楚。

以上几点,万人骑行统统不具备。

青春没有售价,但必须要有兜底。

媒体的鼓噪与舆论的起哄,是最近几年逐渐走偏的叙事手段——将年轻人打造成 " 符号化的年轻人 "。

君不见,《年轻人 XXX》《之一批 00 后 XXXX》等类似标题,我们隔三差五就能见到。

在 " 爹味 " 人人喊打的年代,媒体狡猾的将年轻人的所有行为归为新潮的、可理解的,进而是必须臣服的。

譬如 " 年轻人整顿职场 ",基本上是用 " 全称判断 " 来给年轻人打标签制造一种刺 *** 绪的爽文。

而实际上,年轻人太知道——我们不一样。

正如,大一时期,昆山的同学带我这苏北老乡去到长春最繁华的重庆路上,在那,我之一次见到耐克鞋。

我们的青春岂会一样呢?而我们在媒体那却被统称为——年轻人。

这次万人骑行,我们只看到媒体廉价的赞美,却失去了理性、建设性的引导,哪怕连平衡性的信息都欠奉(譬如相关方面接收的压力,交通秩序的干扰等等)。

澎湃新闻评论到:" 意义也不是非得用物质获得、成绩提升、利他效应这些硬指标来衡量,它也可以仅仅是自我的满足和成就感,哪怕只是一段特殊的记忆。"

自媒体人评论尸也说到:" 喷郑州夜骑开封没意义的人,只能祝福他一辈子都活在意义里了。"

你看,一种极具误导性的议程设置形成了——有没有必要有意义。

在孔乙己看来 " 回 " 字的四种写法也是有意义的——它也可以仅仅是自我的满足和成就感,哈哈哈哈。

不要争 " 意义 " 的定义权,扯不清,自说自话。

要承认的是——意义有高低,意义不仅是自我定义,也要接受外界评判。

尤其当万人夜骑用骇人的形式粗暴介入了公共生活时,当然要追问它的意义,评判它的意义了。

" 万人骑行 " 本身就是模糊了每个年轻人的具体特征和想法,而变成了一个传播学上的 " 符号 ",在这个 " 符号 " 里,我们能看到青春、热血吗?

看不到的。

只有所谓 " 波澜壮阔 " 的特殊审美,以及对整齐划一有特殊爱好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