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冒网站与原网站域名、主页高度相似。新京报资料图

“几百元就能制作”,不能让仿冒网站就这么隐匿着

在 " 假冒人民网发文 " 事件引发争议后,一段时间以来," 仿冒正规网站 " 的现象受到广泛关注。

据新京报报道,记者多方采访调查发现,因仿冒网站所需的技术门槛、成本极低,大量不法分子通过仿冒媒体、企事业单位或 *** 网站的方式,达到操控舆论,平息负面消息,销售、认定伪造证书,牟取经济利益的目的。

从记者调查情况看,这背后俨然是一条成熟的 " 产业链条 ":客户支付几百至几千元的费用,无需提供任何个人身份信息、无需备案,技术人员即可按照客户需求 *** 违规网站。记者随机联系到的一位网页开发人员半小时内就根据要求完成了仿冒网站页面的设计,与原网站相似度近乎百分之百。

对于仿冒网站的乱象,相信不少网友早已见怪不怪,但没想到这类违规网站的 *** 成本会如此低廉,而且其监管难度会如此之大。虽然多年来相关方面一直在打击有关山寨网站,然而,由于这类网站服务器常位于境外,且往往针对特定主体定向传播,隐蔽性强,因此极易逃避监管。

不过,即便在监管和打击层面遇有难题,也不该继续让此类网站在互联网上隐蔽着,忽悠公众,进而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且不说仿冒网站可能侵犯他人网站的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现实中,一些不法分子专门冒充权威机构的网站,尤其是一些 *** 机关和研究机构、认证机构等,造成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20 年我国互联网 *** 安全态势综述》,当年我国共发现约 20 万个针对境内网站的仿冒页面。而涉及就学、考试报名、就业、职称评审等民生领域的政务网站则是仿冒的重点对象。

在这种背景下,一旦有公众相信类似网站,便极易造成公众个人信息泄露。同时,在如今的舆论场中,个别团体利用所谓的 " 媒体报道截图 " 等引流、歪曲事实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

除了前述的不法人员假冒人民网名义杜撰评论文章之外,新京报记者查询发现,2024 年 8 月,内蒙古乌海市网信办在巡查中发现,一域名为 "wuhaixw.com" 的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显示 " 乌海新闻网 " 的标识,并多次发布涉及乌海市的不实信息。经查,该网站并非由乌海市新闻媒体运营,可见其现实危害性。

对此,显然不能任由仿冒网站就这么隐匿于 *** 上。相关治理举措要及时跟进,包括公众和相关部门应该如何发现、甄别、举报和打击,都该有着更为明确的举措。这需要搜索引擎平台、公众和相关管理部门形成合力。

事实上,早在十年前,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站就统一挂上了 " 防伪标识 ",分成红色的 " 党政机关 " 和蓝色的 " 事业单位 " 两种。彼时,这种做法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山寨网站种类的逐渐增多,相关 " 防伪标识 " 显然也有必要进行完善,以应对新的骗局。比如,持续加强提示性信息的发布,对相关认证标识进一步予以统一和完善,以更加醒目和明显的方式进行标记。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搜索引擎必须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如用技术的进步持续完善搜索机制、优化网站推荐机制,杜绝山寨仿冒网站被推荐。

某种程度上而言,搜索引擎本身就承担着 " 把关 " 的作用。因此,其需要利用技术持续加强对正规网站的推荐,对那些仿冒的网站,再怎么以假乱真,也该从源头上予以辨识,不要推荐那些未被认证的网站。

当然,相关主管部门也不妨以专项排查打击 " 以假乱真 " 的 " 克隆网站 ",进而总结经验,形成常态化的巡查打击机制,以震慑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同时,还要畅通公众举报机制,对那些危害性大的仿冒网站要提升处理优先级。

当搜索引擎主动作为、主管部门常态化巡查,再加上持续向公众普及辨识正规网站的基础知识,相信会更好地形成合力,让仿冒网站无处遁形。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杨利